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头条

2015年聊城教育系统要办"10件实事"

来源:大众网   作者:王新   2015-04-09 16:29:00

关键词:聊城一中;教育均衡发展;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现代化建设;留守儿童

启动"全面改薄"工程,2015年全市"全面改薄"计划投资7.24亿元,规划建设校舍40.7万平方米,购置图书174.58万册、计算机7939台、教学仪器设备8911万元、课桌凳49076单人套、学生用床27667单人套。结合聊城三中的微课制作和翻转课堂实验,总结教研成果,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动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大众网聊城49日讯(记者 王新 通讯员 高洁49日上午,聊城市教育工作会议在东昌宾馆召开。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哈宝泉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今年教育系统要办好“10件实事”。

    1件实事:建成市实验幼儿园填补空白

    完成市实验幼儿园建设任务,争取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聊城市实验幼儿园位于黄山路以西,济聊一级路与长江路的中间地段,服务范围为聊城市主城区适龄儿童,建成后将填补聊城主城区没有独立设置的公办幼儿园的空白,将成为聊城学前教育的管理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家长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引领全市学前教育健康、科学发展。

    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做好村级幼儿园建设规划工作,加强城市居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缓解“入园难”问题。

    第2件实事:市城区新建(改扩建)9所中小学

    2015年,市城区计划新建、改扩建9所中小学,增加262个教学班,可容纳11790名学生。依托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建成聊城市中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启动聊城一中新校和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第3件实事:对148所农村中小学实施校舍标准化建设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2015年,规划建设校舍35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5亿元,涉及148所学校。

    启动“全面改薄”工程,2015年全市“全面改薄”计划投资7.24亿元,规划建设校舍40.7万平方米,购置图书174.58万册、计算机7939台、教学仪器设备8911万元、课桌凳49076单人套、学生用床27667单人套。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创建工作。督促各县(市、区)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整体水平。

    第4件实事:对110所农村中小学食堂进行改造提升

    实施农村中小学放心食堂建设工程,对110所农村学校食堂进行改造提升。食材实行直供的模式,厨房工作人员实行全员培训的模式和多渠道多方面联合监管的模式,确保让学生喝上热水、吃上热饭。

    全面完成市城区中小学旱厕改水厕工程,优化师生学习生活环境。

    第5件实事:推广校车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推广“政府主导、部门监督、公司管理、财政补贴”的“东阿校车”模式,实现校车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和集约化。

    选择资质高、管理规范、有实力的专业运输公司承担校车服务业务。构建起校车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包括加强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建立信息管理、规范运营、安全监管机制,强化校车公司主体责任,建立校车考评等内容。切实加强聊城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全市学生交通安全。

 

 

    6件实事: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

    继续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确保每位留守儿童和特殊群体学生都有人结对帮扶。

    在招生区域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常驻户口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在资格审查时简化审核程序,具备两个条件即可:一个是监护人的工商营业执照(含纳税证明)或正式的劳动合同证明(含劳动保险说明),另一个是监护人在城区的房权证或公安部门签发的居住期一年以上的居住证和户籍所在地户口本。2015年起,对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留守儿童建立起网络档案,实行统一管理。

    做好流动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建立适龄儿童辍学、失学信息通报制度,指导学校做好流失学生劝学、返学工作,并将残疾流浪未成年人纳入残疾未成年人教育的总体安排。

    7件实事: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立校长职级制和校长选聘机制,教师实行县管校聘。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以东昌府区为试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中小学教师考核工作,逐步缩小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配置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深入实施辍学率、超规模、大班额、违规招生通报制度。改革高中招生录取方式,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需要和办学特色制定录取方案,实行综合录取、特长录取和推荐录取等多种方式。

2015年起,各县(市、区)将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招生政策、程序、结果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完善职普统一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平台。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快鲁西大学科技城建设步伐,协调指导中通客车集团与德国名校联合建设一所“中通新能源汽车学院”,协调指导东阿阿胶集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建设一所“阿胶学院”,为聊城产业发展培养更加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协调推动北京中金基业集团在聊城建设一所综合性中外合作大学。

    第8件实事:建立评价体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建立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对县域内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艺术素养,及教师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家庭教育等进行县域教育质量综合监测;与聊城大学合作,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行为和学校管理水平进行指导和评价;与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合作,对县域内学校节假日放假、考试安排、作业量、有偿补课、到校时间、教辅材料等进行电话调查。

    同时,建立学生、家长评价学校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监测和评价结果及时向学校和社会公布,为中小学校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提供科学指导,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9件实事:实施校长教师培训“五大工程”

    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培训工程。依托与聊城大学法学院联合建立的聊城市教育系统法制教育培训基地,开展法制骨干教师培训,开展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培训,开展教育系统全体校长、教师法治培训。2015年,采取集中培训和送教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培训骨干校长500人、骨干教师1000人,送教培训覆盖全体教师,提升全市校长依法治校的能力,规范广大教师依法治教的行为。深化“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活动,逐步构建起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学校制度。

    实施“争做‘四有’好老师”师德教育培训工程。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培训都要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记入培训学分。同时,充分发挥100名教育行风监督员的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多种形式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

    实施“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遴选1000名市、县级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和市级以上教学能手建立聊城市基础教育培训专家团队。以水城名师名校长高级研修为示范,带动县(市、区)加强基础教育培训专家团队研修,每年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建立1000个名师名校长网络工作室,每个工作室10名学员,形成“千室万人”的名师带徒研修工作机制。

    实施农村中小学“千名骨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遴选100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分期分批分科举办20期培训班,每班次50人,每期10天。

    实施“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工程”,按照“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突出骨干”的原则,深入实施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所有班主任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加强农村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做好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题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取得心理健康咨询师资格;推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第10件实事: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以《山东省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为指导,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规范校园网络,落实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建设任务,力争2015年全面完成“绿色班班通”工程。

    推进“蜂窝行动”和“人人通”云平台应用力度。建设聊城高考模拟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网上阅卷系统,完成聊城中考网上报名、填报志愿、录取平台建设,建设聊城市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聊城教育私有云平台,完成网上督导管理、网上校园安全管理,实现校长职级制管理及教师交流管理与评测。结合聊城三中的微课制作和翻转课堂实验,总结教研成果,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动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初审编辑:张元亮
责任编辑:李鸿杰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