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新闻 > 开发区

开发区:"五区同建"构筑魅力新城

来源:大众网   作者:王倩   2014-12-29 10:47:00

关键词:硬发展 触控一体机 开发区 物流中心城市 大班额

工业产业依托现有优势,向纵深领域发展,形成了汽车零部件、机电装备制造、金属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生物食品医药四大工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中央商务区项目、红星美凯龙大型商业综合体、金银岛商务区、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等商贸中心建设就是重要内容。

  大众网聊城12月29日讯(记者 王倩 通讯员 李瑞成)

  "2+5+1"大格局 构筑高端产业集聚区

  建区之初,开发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几家以生产加工小型农机和配件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更是一片空白。如今,开发区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构建起"2+5+1"产业发展大格局,让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配套现代化、现代农业高新化,实现各产业均衡协调发展、亮点纷呈。

  工业产业依托现有优势,向纵深领域发展,形成了汽车零部件、机电装备制造、金属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生物食品医药四大工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以"一带两轴八大支撑"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抢占聊城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制高点,前8个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5.15%。

  培育农业"大龙头",以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主阵地,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园区化途径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抓好农产品物流、苗木蔬菜种植、种子研发、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板块,培植市级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家,销售总收入达13.7亿元。

  产业集聚重点项目是关键。开发区实行领导帮包制度,抓落地助发展,推动总投资711亿元的34个重点项目。截至到9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88家,比上年末增加22户;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81.27亿元,增长13.42%;实现利润8.5亿元,同比增长16.23%。

  招大引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动力。开发区实施招商选资战略,瞄准重点行业、产业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组织对外招商活动10余次。截至目前,签约项目30个,计划投资530.68亿元,其中义乌小商品城、汉能薄膜太阳能项目、鲁西新能源装备项目投资都超过50亿元。

  搭台子顺梯子

  成就科技创新先导区

  让企业发展壮大,让大企业提质增效,是开发区历届领导者的不懈追求,如今,开发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起来,形成一批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让科技助推经济跨越发展。"二次创业"让企业转型升级,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客车业界首个国家级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断开拓海外市场,7月份2186辆中通校车发往沙特,创造了全球客车第一大订单。日发织机打造世界无梭织机制造基地,博创注塑机建设江北最大注塑机生产基地,金属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加快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工作思路,搭建研发平台,组织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中钢联金属制品研发检验中心、汇通钢铁研发中心、海创工贸高速电子辐照检验中心、山东日发剑杆织机工程实验室等10多个研发平台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起企业、孵化器、高校院所、研究机构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已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

  开发区采取"市地共建、地方主导"模式,依托汇通智慧创新大厦投资30亿元打造集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软件研发三大主体功能于一体的聊城电子商务产业园,打造独具聊城区域特色的"电商谷"。目前,起步区汇通智慧创新大厦已经投入使用,目前已签约企业60多个。

  做好"加减法"

  争当改革开放先行区软环境是一个地区提高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哪里环境好,项目、资金、人才等就向哪里流,哪里发展后劲就强。建区以来,开发区将软环境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以"软环境",推动"硬发展",打造出区域竞争新优势、构筑起发展新高地。

  审批做"减法"。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加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服务创新新举措,打造阳光服务窗口,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服务做到"零延误",亮出了行政服务"金招牌"。打造"审批项目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收费标准最低,服务发展最好"的政务环境,在原有151项行政审批项目基础上,清理后保留63项。行政审批主体由23个减少为15个。开通绿色通道,做到即时办结,通过"同城一地"全程代理,拓宽"一站三证"的服务范围,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服务做"加法"。开发区强化"镇园合一"管理体制,实行"领导挂帅、镇园一体、片区分治、部门帮包"模式,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延伸服务网络,向上抓好对口连接,向下抓好乡镇(处)便民服务大厅,把行政投诉、综合招投标、电子政务、电子监察、政务公开等多项工作纳入服务内容,打造覆盖广、内容多、功能强的综合载体和服务平台。开发区实施领导挂钩重点民营企业制度,落实班子和部门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主要领导部门帮包制度,出台和落实具体扶持措施,促进银企沟通对接"联姻",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增加银行信贷额度、调整信贷投放方向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建立起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培训绿色通道。

  串珠成线

  打造宜商宜居新城区

  走进开发区,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条条宽敞通畅的道路,一片片秀美宜居的小区……一幅靓丽的新景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处处散发着生态宜居的魅力。开发区围绕全市"双百大城市"战略,大力实施"四百城建"工程,以商务中心区建设为点,完善路网建设为线,勾划城乡统筹发展面,打造宜商宜居立体生态新城区。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中央商务区项目、红星美凯龙大型商业综合体、金银岛商务区、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等商贸中心建设就是重要内容。目前,全区新增建筑面积253.13万平方米,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0.3亿元,红星美凯龙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15万平方米家居商场主场馆、写字楼和25万平方米高档住宅主体已完工;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十大批发市场、六大中心和五大服务系统建设全面推进。

  打造功能配套最全的现代化新城区,东环路改造提升工程总投资1.5亿元,已竣工通车;北外环路开发区段累计完成投资约2.1亿元,共征地1327亩,拆迁房屋17万平方米,清运建筑垃圾20万立方米,绿化备土90万立方米;城区路网完善工程,投资1.6亿元,新建道路19.9公里,道路面积56万平方米。投资962万元,完成中华路及黑龙江路LED新型路灯的安装;投资1.2亿实施绿化工程建设,绿化面积125万平方米。

  把城乡统筹作为优化城乡布局,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将33个城中村规划合并到8个城市社区,规划总面积300万平方米,将129个农村村庄规划合并到8大农村新型社区。今年启动13个社区建设,开工面积1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约15亿元。按照聊城"四湖八河"生态大布局,实施"两区三河"工程,加快古漯河生态旅游区、徒骇河养生保健休闲区规划建设,投资4亿元推进小湄河、周公河、四新河三条河流生态建设,实施绿化建设,使之成为"水畅、河清、岸绿、景美"的靓丽景观带。

  开发区实施精细化管理,落实城管执法、规划区硬化绿化和城乡垃圾收储系统3个"全覆盖"。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垃圾转运站12座,配备各类垃圾运输收集车辆19辆,配备保洁人员608人,配置3000多个垃圾桶,建立起户集、村收、乡镇考核管理、区运输处理的体系,城乡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民生优先

  共享生态幸福开发区

  开发区坚持"发展为了民生、发展依靠人、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在民生工程上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实施"民生优先"工程。

  开发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育作为民生优先工程,开发区实验学校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规划,投资1.2亿元,中学部已经完工,原东城中小学及合作办学的东昌中学初一年级已搬入新校区。实施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人手一机"工程、中小学营养餐工程、农村中小学"211"工程等,投资1483万元购置触控一体机、师生用微机,实现教学网络班班通,全市最大班额学生人手一台微机的目标在开发区得以实现,现已成为聊城市唯一实现"蜂窝行动"全覆盖的县市区。

  从今年7月1日起,开发区在全市率先建立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在原有补贴正常发放的基础上,对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再行发放100元生活补贴,在端午节、重阳节、春节前集中发放;开发区中心敬老院总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容纳院民234人,让入住老人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开发区成为全市唯一全部承担农民参合个人缴费部分的县市区。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投入50万元推进文化广场建设,并组建6支文艺队伍,推动农家书屋建设,争取上级支持补充书籍及光盘,农家书屋达到40家。投入10万余元组织文艺团队进社区、下乡镇,每年组织送戏下乡、进社区活动30场以上,筹资143万元推动电影下乡,确保每村每月1场电影,在城区内构建了15分钟文化圈,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鸿杰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