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临清市举办季羡林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系列活动

来源:聊城晚报   作者:孙克峰 赵宗锋   2014-07-11 08:48:00

关键词:季羡林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1980年 福娃 清塘荷韵

7月10日上午,细雨霏霏,季羡林亲友齐聚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季羡林憩园,举行季羡林先生逝世五周年追思会。一张张图片变成一个个画面季承钱文忠在季羡林纪念馆忆往事  7月10日上午10时许,季承、钱文忠等离开官庄村来到位于临清市区的季羡林纪念馆。

  本报讯 7月10日上午,细雨霏霏,季羡林亲友齐聚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季羡林憩园,举行季羡林先生逝世五周年追思会。

  7月11日是季羡林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日,临清市提前一天举行了纪念季羡林先生的系列活动,在季羡林憩园的追思会是其中一项。

  季羡林先生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曾在多篇文章中有过深情的描述,他在《故乡行》一文中写道:“娘啊,这恐怕是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2010年4月5日,季羡林先生的骨灰安葬在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季羡林憩园,实现了他生前的遗愿,回到了母亲身边。

  季羡林憩园占地2387平方米,其匾额和“集群贤大成学贯中外,承历代师表德合古今”对联均由欧阳中石撰书。憩园包括荷塘区、广场区、微地形绿化区。

  季羡林一生喜爱荷花,故在憩园内设立两个荷塘,广场区塑有季羡林汉白玉雕像、清塘荷韵碑和题字碑。季羡林生前每次回到故乡,都要到这里祭奠先辈。

  季羡林之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高级工程师季承及妻儿,季羡林的学生、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季羡林的学生、作家卞毓方,季羡林国学院驻京办事处主任李小军等参加了追思会。

  季承在季羡林先生墓前表示,家乡大地培育了季羡林朴实的人格,季羡林虽然长期生活在外地,但家乡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现在魂归故里之后,家乡再次举办追思会,他代表季家及亲友表示感谢。

  随后,临清市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季承、钱文忠、卞毓方、李小军等向季羡林先生敬献了花篮。

  敬献花篮后,钱文忠跪在季羡林墓前磕了四个头,“我拜季先生为师的时候就是行的跪拜礼,人最重要的是要继承传统,今天我再次对季先生行跪拜礼,就是以这种传统方式表达对恩师的怀念和敬意”。

  追思会后,季承、钱文忠等参观了位于官庄村的季羡林故居。这里占地5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8平方米,院落为两进,主院由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组成。

  故居匾额由著名学者、书法家、教育家欧阳中石书写,院内三棵枣树是季羡林祖辈种植,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季羡林虽然少小离家,但他始终牵挂着故乡,多次回乡看望父老乡亲和学生们,捐款、捐书,赢得了父老乡亲的尊敬和爱戴。

  追思会后,临清市还在张彦青艺术馆举行了“追忆大师风范”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五周年书画展,在临清宾馆举行了纪念季羡林先生座谈会。

  (记 者 孙克峰 赵宗锋 通讯员 时永强)

一张张图片变成一个个画面

季承钱文忠在季羡林纪念馆忆往事

  7月10日上午10时许,季承、钱文忠等离开官庄村来到位于临清市区的季羡林纪念馆。

  纪念馆建筑面积3341平方米,馆名由欧阳中石题写,馆内分上下两层,第一层重点展示季羡林的生平事迹,第二层重点展示季羡林的收藏和学术研究成果。

  纪念馆以季羡林从事科学研究的历程和辉煌的学术成就为主题,充分体现出一代大师严谨的治学风格、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展示了他朴实谦虚的高尚品格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赤诚情怀。

  70年的跨越

  走到一张照片前,季承停下了脚步,照片上是季羡林先生的叔父、婶母、妻子、女儿、儿子的合影,儿子当然就是季承本人。“你看,我姐姐当时穿的是长袍,我穿的是开裆裤,其中一只手还专门扒开裤裆,证明我是个男孩子,哈哈……”季承对身边的钱文忠说。

  “这张照片有意义,你在前面合一张影吧!”在钱文忠的建议下,季承笑容满面地站在这张70多年前的老照片旁,而一旁他的幼子福娃(小名)才刚刚6岁,快乐地蹦蹦跳跳。

  在一张德国美女照前,钱文忠和季承再次驻足。这个人叫伊姆加德,是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房东的女儿。

  钱文忠说,1980年季羡林先生去德国访问时曾去找过伊姆加德,当时没有找到,后来季先生的一个朋友找到了她,告诉她说,季羡林现在已经是中国顶尖的大学者了,伊姆加德回答:当然。

  “伊姆加德这样回答,说明她知道季先生一定能够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会在学术上有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钱文忠说。

  照片和钢笔

  纪念馆有一张照片的拍摄者署名是钱文忠,名为《季老和他的猫“三睡图”》。“这是整个纪念馆署我名的唯一一张照片,当时季老正躺在椅子上闭目午休,两只狮猫趴在他怀里,我比较调皮,就抓拍了,当时其他人不敢拍的。”

  季羡林晚年的一张拄着拐杖坐在椅子上的照片流传非常广,面容安详,透着大师风范。“这张照片也是我拍的,但是想不起来是什么时间了。”钱文忠指着照片说。

  走到一支黑色钢笔前,钱文忠几乎喊了出来:“这支钢笔是我送给季先生的,没想到还真的保存了下来,这是一支德国生产的顶级万宝龙钢笔。”

  钱文忠说,他上高二就给后来的恩师季羡林先生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对梵文的喜欢,18岁那年考上北京大学,如愿跟随季先生学习梵文和巴利文。

  “那时候我经常去季先生家蹭吃蹭喝,有什么好吃的季先生都给我吃,至于这支钢笔什么时候送给季先生的,我现在真不记得了。”这支钢笔勾起了钱文忠久远的回忆。

  挥毫写下“师恩难忘”

  看完季羡林各个阶段的毕业证、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签发的聘用书、手稿、名家题词等资料,钱文忠感慨不已。

  “这些都是季先生最珍贵的资料,能留给家乡,说明季先生以及季承老师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钱文忠说,目前即使季羡林一小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写的手稿,在市场上的价格也都上万了,可以看出季羡林留给家乡的这些资料都是无价的。

  钱文忠回忆说,2001年他陪季先生回官庄,当时刚下过雨,泥泞的路上全是脚印,“我搀扶他一下车,老先生眼睛就湿润了”。

  “他问我:‘文忠啊,你是南方人,你见过北方这样的农村吗?’这是因为他对家乡深深的爱才会有这样的反应。”钱文忠说。

  参观完季羡林博物馆,钱文忠挥毫写下“师恩难忘”四个大字,落款是“受业文忠敬书”。

季羡林同宗曾孙季孟祥:

季老有浓厚家乡情结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季羡林刚刚从牛棚出来,还处于半解放状态,就带着全家回到家乡,当他看到孩子们贫瘠的精神生活后,回到北京不久就往家乡学校邮寄图书,一次上百本或数百本,连续寄了十几次,这些书有连环画,有故事书。当年的孩子都很喜欢看,季孟祥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

  “我就纳闷,老爷爷寄来的这些书为什么孩子都爱看?他是怎么了解孩子心理的?这个谜直到后来我到北京才解开。我的老奶奶告诉我,老爷爷只要听说有新图书出版总要带上10岁的孙子、孙女和外孙一起到书店挑选,让孩子当他的参谋。”季孟祥说。

  1992年,季羡林与他的学生谈话时得知,一位德国友人打算捐资帮助建一所中国的小学。季羡林立即对那名学生说:“你跟那位德国友人说一下,争取捐给官庄小学,因为我的家乡比较贫穷。”

  后来,那位德国友人欣然同意。“老爷爷将美元换成7360元人民币,让我从北京捎回官庄。他还一再叮嘱我回去告诉村里,这些钱一定要用在刀刃上。后来这些钱用于了学校建教室。”季孟祥说。

  季羡林每次回家乡,总是想办法、挤时间去看望学生,与学校的老师交谈,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1994年,季羡林获得了北京大学特别贡献奖,在奖金还没到手且不知具体数目的情况下,他就决定给官庄1万元,设立奖学金,鼓励官庄的老师好好教学,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1997年7月,季羡林向临清捐赠了他主编的《传世藏书》,这套丛书共123本,当时定价是6.8万元,现在已经炒到几十万元了。

  当时,季羡林在捐赠仪式上说:“我是来自康庄镇官庄村的孩子,在家只待了6年,可是我出来之后没有忘记我的家乡,我一直想尽自己的努力为父老做点事儿,可是我力量太小!”

  季羡林还为家乡做过很多事儿,也正因为浓厚的家乡情结,最终他魂归故里。

初审编辑:张元亮
责任编辑:李鸿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