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特色专业 服务地方经济
来源: 作者: 2015-05-18 07:51:00
聊城高级工程职业学校坐落于享有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美称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学校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下设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及汽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城市建设系、基础教学部、实训教学部、培训部、生产实习部11个教学系部。
聊城高级工程职业学校坐落于享有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美称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学校是国家级重点院校,是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是党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母校。2009年8月,聊城市人民政府将聊城市高级技工学校、聊城轻纺技工学校、山东省聊城建设学校、聊城市劳动技工学校、聊城市机电工程学校和聊城电子信息学校整合组建为“聊城高级工程职业学校”。2011年11月,学校经国家教育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财政部批复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学校。2013年10月,学校整体搬入现代化、高标准的新校园。2014年6月,国家示范校创建完成并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验收,被省专家组评价为“硬件很硬,软件不软,特色明显”。
办学特色
学校占地面积4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多元;建有25000平方米的实训楼和12000平方米的生产实习车间,实训实习设备资产总值达到6000多万元,生均实训实习设备值远远超过国家标准,达到全省一流水平;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了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化教学设施和先进的教学软件;与联通公司合作,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全覆盖的信息化校园,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短期培训生达年12000人次以上。在职教职工665人,专兼职教师42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68人,“双师型”教师比率达70%以上,聊城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9人,国家级模范教师15人,省级模范教师28人;同时实行能工巧匠进学校计划,先后聘请了50多名企业事业单位的专家、工程师、技术员来校讲学,并成立了张则强、王立志大师工作室。学校制定并实施了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学位提升工程、优秀骨干教师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
学校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下设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及汽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城市建设系、基础教学部、实训教学部、培训部、生产实习部11个教学系部。开设了符合聊城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的30多个专业,其中电工、钳工、焊接是山东省名牌专业(工种);机械装配与维修、数控车工和电气工程是山东省名牌重点专业;数控车工和机械装配维修是山东省百强专业;建筑工程施工和建筑安装是山东省改革试点专业。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聊城市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技术进步的需求,学院正紧紧围绕国家示范校建设要求,着力加强机械加工技术、建筑工程、电气技术应用三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同时,随着聊城经济及产业发展对新职业、新工种的需求,2014年又新增设了楼宇自动控制设备安装与维护、航空服务、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四个专业。
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学校不断加强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行“四个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教学。学校开放式办学,校企合作密切,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招生、定向培养,通过开设冠名班等形式,把企业请进学校,把课堂设在车间,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与鲁西化工集团、中通客车、青岛海尔集团等省内外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人才供求关系。同时按照“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和学习工作站。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实行无痕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打造以文明、和谐、诚信、敬业为主要内容的“德”文化品牌,构建精神文化内涵丰富,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密切融合,校园环境和谐统一,厚德育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目前已形成了以孔繁森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正在积极争创省级精神文明单位。
学校注重特色建设,前校后厂办学模式和“三个中心”的建设是我校最大的特色,已被国家三部委认定为A级特色。生产实习训练中心、创业训练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三个中心”的建设是学校真正形成了专业加产业、教学加研发、学习加生产、学业加职业的有机统一体。另一个特色是累计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信息化校园,做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打造出一个集办公、教学、服务、管理高效率、高质量的现代化校园。
主要成绩和经验
经过50多年的积淀,学校秉承“立志、求真、务实、创新”的校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中职教育和技师教育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并行,规模效益和内涵提升双轮驱动的办学方向。学院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全国“雨露计划”示范基地、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山东省扶贫开发培训基地、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单位、山东省建设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聊城市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近几年,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山东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山东省青春立功先进集体、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市级文明单位、平安聊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优秀毕业生事迹
在我校的历史上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毕业生,既有以党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柳德占为代表的英雄楷模,也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
1.颜景明,96届毕业生,现任山东聊城中钢联金属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担任企业领导以来,带领企业,税收连续三年突破千万元,为聊城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且在防止环境污染、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2010年被评为“优秀企业家”,2011年荣获“山东省创业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12年2月当选聊城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孙长友,85届毕业生,现任山东昌华造纸机械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获聊城市首席技师称号。与他人合作编写了《电工高技能人才从入门到高手》系列丛书共7本,已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发行。技术革新了B2012A龙门刨床电气系统;用直流调速器、西门子S7-200可编程等先进技术对C5240四米立车,T6216C卧式镗床,CR61160卧式车床电气系统革新,节约了大量电能,而且使各项性能指标等达到先进技术水平。用“ABB变频器”和“三垦变频器”分别改造了M84160和M84180两台大型磨床电气控制系统,实现了无级调速自动化。
3.刘景华,91届毕业生,现任国网东阿县供电公司 光明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副经理(工程师)。一直从事输配电线路安装施工工作,取得了电力工程技术工程师,电气高级“造价员”,二级注册建造师资格。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业务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多年的施工管理及输配电工程施工维护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管理经验。
4.王丙信,2001届毕业生,现任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经理(电气工程师)。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隶属于CEC旗下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CESEC)的大型国企。致力于微电子、平板显示器、新能源工程、工业及民用建筑工程、电子工程、气体和化学品工业系统工程等领域的建设,是中国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设施工程服务商。2006年入职以来,先后担任汕头信利半导体公司T06项目机电安装工程,深圳华润微电子洁净室工程,深圳华星光电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项目洁净室工程,厦门天马第5.5代低温多晶硅及彩色滤光片项目电力工程等工程的电气工程总设计及项目管理工作。
5.吕丽英,1993年毕业于普建90级,高级工程师,菏泽市第十七界人大代表。现任山东菏建集团工会主席兼白云建筑公司董事长。先后承建60余项工程,获8项?“泰山杯”工程奖、10项山东省优秀成果奖、20余项山东省安全文明示范(优良)工地称号。先后被授予“菏泽市十佳优秀施工企业家”、“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建筑施工企业优秀项目经理”、“中国工程建设优秀职业经理人”、“中国施工企业优秀项目经理”等称号。
校企合作典型事例
与鲁西集团的合作是我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典范。鲁西集团是国有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职工万余人,产业涉及化工、化肥、装备制造安装和化工设计研发等领域,1998年6月发起设立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总资产 160 亿元。集团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具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山东省省长质量奖”、“中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十几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2014年学校与鲁西集团成立了“鲁西”冠名班。由原来单纯委托培训,转变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校与鲁西集团共同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参与教学组织与学生管理,培养出来的学生“愿做事、能做事、会做事”,与企业的用工需求相适应,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责任编辑:郭显彪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