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理财专栏

互联网理财百团大战 投资者看收益更要防风险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2014-08-22 15:37:00

关键词:理财产品;互联网;P2P平台;货币基金

今年以来,随着包商银行“小马bank”、京东小银票、电信翼支付添益宝等理财产品上线,互联网理财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战团中,不仅有“银行系”、“电商系”等主流产品,新近还加入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搜索平台等机构,P2P平台也希望能从迅速扩容的市场中分得一块蛋糕。

  今年以来,随着包商银行“小马bank”、京东小银票、电信翼支付添益宝等理财产品上线,互联网理财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战团中,不仅有“银行系”、“电商系”等主流产品,新近还加入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搜索平台等机构,P2P平台也希望能从迅速扩容的市场中分得一块蛋糕。

银行系“宝类”理财后来居上

  记者梳理8月18日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与余额宝刚推出时高达6%以上的收益相比,“宝宝军团”收益率已普遍降至5%以下。业界人士分析,这是由市场资金面趋于宽松、货币基金投资收益率下滑所致,同类产品的增多也稀释和摊薄了收益。

  自去年余额宝点燃了互联网理财的热潮后,“宝类”理财产品就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创新推出,感觉到“狼来了”的银行机构迅速逆袭,纷纷降低理财门槛,比如中国银行推出活期宝,民生银行推出如意宝,并迅速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在收益上也超过了余额宝、理财通等电商系产品。比如,8月18日民生银行如意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为4.422%,而余额宝的收益率为4.159%。

  此前银行是理财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而理财的互联网化和大众化,使得银行作为渠道的优势逐渐削弱,但是进行专业投资服务的功能却在竞争中被进一步发现。

  余额宝类产品不仅门槛低,且借助移动端、实时赎回的优势,短时间内就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究其原因,“宝类”理财收益率远高于活期存款利率,发挥了长尾效应。而跟进的银行系“宝类”产品并非只是对以往理财产品的简单改造,而是将高流动性、低门槛等互联网理财的特性和优势加入其中。比如,包商银行推出的“马宝宝”基金,同样“T+0”快速赎回,起投金额仅为100元。如此“宝类”产品搭配预期收益较高的中长期品种,就构成了当前银行的理财产品体系,而“金融机构设计产品+互联网化销售”也成为互联网理财的主要创新模式。据了解,华夏银行75%的理财产品通过互联网渠道来销售。

投资结构和风险特征发生变化

  近日中国移动宣布推出“和聚宝”,此前中国电信旗下的添益宝已经上线,电信运营商加入互联网理财战团,表明余额类理财不断推陈出新,将购物、公共事业缴费、话费预存等第三方账户中的沉淀资金盘活。

  互联网理财产品更新换代,使得其投资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部分产品不再单纯投资于货币基金以及大额存单等,同时投资于股票等风险较高的金融市场,或者直接对接于企业,使得风险特质和收益支付方式,均与以往大相径庭。

  以京东“小银票”、阿里票据贷为代表的票据理财产品的出现,意味着电商正把互联网理财的触角从投资金融市场扩展到短期借款,让融资企业与投资人直接对接。91金融副总裁郑申则对记者表示,91金融从去年底以来已经推出三代产品,第一代“民生加银资管91金融月月盈”,其主要投资标的为货币基金、大额存单、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具有相对较低的风险,且因集聚了散户的资金而提高了投资的议价能力。第二代产品则将资金目标投向证券公司融资业务的债券收益权。在这个过程中,91金融并没有资金池,而是通过信息推荐、财务顾问的形式,将企业推荐到金融机构,用户直接与银行签订合同然后进行汇款。据悉,91金融推出的“增值宝”目前服务过的企业已经达到1852家,成交金额达32亿元。

  不难发现,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理财产品换代后的收益逐渐增高,同时投资风险也在逐渐上升。

P2P垂涎市场分一杯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统计报告,互联网理财产品推出仅一年时间,用户规模就已达到6383万。虽然互联网理财短时间内出现爆炸式增长,但是其中也有部分不规范的现象,比如夸大或补贴收益、回避风险等违规销售行为,相应地在拉低投资者门槛的同时,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应当及时跟进。

  尤其是,一些P2P企业也打出理财的旗号。有专家指出,虽然这类产品在收益上要比“宝类”理财收益要高,但有本质不同,其并非投资于金融市场,而是投资于企业,风险则来源于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以及P2P非法集资等。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日旭表示,当前互联网理财普遍打“价格战”,但是投资者不能只看收益,而忽视了对投资标的和风险结构的分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彦芬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