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聊城4月28日讯(记者 李乐涛)4月28日,聊城市政府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聊城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翟健就聊城市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体系情况通报并回答记者提问。他指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滋养人的心灵,美化人的生活。要通过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等结合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可感、可知、可行、可能”的情境下得以传承。
翟健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为此,聊城市坚持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引领,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目标,积极挖掘、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建立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体系。
大力宣传普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翟健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聊城市文化部门广泛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在市和部分县图书馆设立了尼山书院,通过向市民提供国学书籍、国学内容光盘以及国学讲座等形式,普及国学和礼仪知识。另外,聊城市有众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有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楹联学会等社会组织,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高唐琉璃寺镇还开展了楹联文化特色乡镇、特色村建设活动,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每家门口都有一副有家庭特点的楹联。此外,各级文化部门开辟了传统文化学习园地、专栏、网站、网页等文化阵地,举办了“书香聊城”全民阅读、传统美德经典诵读、美德聊城征文、传统礼仪展示、全市讲解员大赛、公益广告征集展播等主题活动,宣传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达到了“普及知识、感悟人生、开启心智、传承文明”的目的,形成了崇文向善的社会氛围。
挖掘地方文化,延续传统文脉
据介绍,聊城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聊城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至今仍保留有很多文物古迹、历史人物遗迹、历史典故等文化资源。其中,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去年,大运河申遗成功,阳谷、临清的三段运河、六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20多座富有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等,成为开展乡土教育、展示地方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聊城古城区在保护改造中,已经建成了明清圣旨博物馆、葫芦文化博物馆、戏曲展览馆、东昌木版年画研究基地等,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聊城市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了“乡村记忆”工程,阳谷七级等传统村落入选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在挖掘、整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明了的方式,如画册、民间故事集、动漫等,将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受众面前,使之得到熏陶、感染。委托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以聊城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六集纪录片,对聊城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让群众零距离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感悟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们领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催化剂”和“助推力”。
加强非遗保护,守望精神家园
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可听可看、可歌可演,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记录历史的点点滴滴,再现生活的方方面面,韵味悠长。为了促进非遗保护,聊城已经建立了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的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立了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以“记忆聊城”、“乡村记忆”、“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推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非遗展览、展示、教育、普及和推广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传统习俗,增加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受鲁西传统文化魅力。
目前,聊城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个,省级非遗项目33个(包含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172个,县级项目502个,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5816条,资源项目2638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27人(其中,已故3人),市级传承人118人(已故3人),县级传承人411人(已故3人),聊城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基地1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处,省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基地2处。 2人曾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模范传承人,1人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传统技艺大师,1个村庄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村。
翟健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对于聊城市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政府给予了财政补贴。按照文化部的补助发表标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每人补贴1万元;按照省里的补助发放标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每人补贴6000元。
加快文化创新,活化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滋养人的心灵,美化人的生活。市文广新局通过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等结合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可感、可知、可行、可能”的情境下得以传承。以“说身边人、唱身边事、写聊城美”为主题,用山东快书、八角鼓、山东琴书、蛤蟆嗡等传统艺术形式广泛开展了各类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东阿阿胶中医药文化在传统生产技艺的基础上,通过阿胶博物馆、阿胶养生苑等载体,已经与养生、旅游有机结合,由销售中药产品转为销售文化产品,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活力。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我们组织创作了动漫文艺作品《仁义胡同》《石牛流芳》《羊使君》《四知堂》《鲁义姑》等聊城美德故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运河文化博物馆展览中大量使用声光电技术作为展陈手段,让观众更好地感悟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先人的智慧,让传统文化接地气、接人气。
翟健最后提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使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发挥文化部门专业单位的引领作用,结合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等工作,吸引、支持、资助社会各界文化团体、文化爱好者投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凝聚力量,促进发展。同时,根据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求,以新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内容,以传统文化形式展示“中国梦”等发展主题,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实现在创造中保护、在创新中继承、在发展中弘扬,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