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头条

省级非遗系列(四):质朴·高唐"四根弦"(2)

来源:大众网聊城   作者:牟景起   2013-06-07 10:36:00

马希岐

刘传友

  大众网聊城6月7日讯(见习记者 牟景起)在"质朴·高唐'四根弦'(1)"中,大众网记者详细讲述了高唐"四根弦"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马希岐与高唐"四根弦"的"情缘",而目前高唐"四根弦"作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它的传承又是怎么样的呢?今日,大众网记者将带来关于高唐"四根弦"的传承故事

  传承:夹缝中求生存的省非遗

  近二三十年来,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审美观有了巨大的改变,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受诸如流行文化的冲击,高唐"四根弦"变得岌岌可危。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听什么流行歌曲,听我们这个的多是上了一定年纪的,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只是喜欢听,愿意去学的寥寥无几。"马希岐说。

  因为高唐"四根弦"的专业性,很多年轻人很难下苦功夫,也很难抽出时间去学习它。另外,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赚大钱",不愿意学习传统艺术,"四根弦"即将面临断代的危险。

  "如果有人愿意来学,哪怕是要走五百里地,我都愿意过去免费去教,但是即使这样,还是没人来学,主要现在年轻人很难下苦功夫带着兴趣去学,也耐不住寂寞,再者学这个也赚不到什么钱。现在包括拉"四根弦"的刘传友都开始转行去做京剧的伴奏了,我们两个都很担心这门文艺以后会失传。"

  另外,"四根弦"多是"口传"传播,文字记载的东西很少,如不及时整理、发掘,将会消失殆尽。

  "现在那些经典剧目的词,我到现在很多都还记得很清楚,但是就是很少有文字记载,以前都没钱念书,没啥文化,很难用文字记录下来。"

  政府:为"四根弦"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为保护"高唐四根弦"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稀有剧种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高唐县政府给予了大力鼓励和支持。

  一是加大投入和加强宣传。针对人们对民间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到民间文化在当前条件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速消亡的现实,高唐县采取了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多次组织"四根弦"参加文艺调演,为传承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抓紧挖掘整理资料。近年来,高唐县文化部门多次到北马村挖掘整理四根弦资料,尤其完成了四根弦代表剧目《王小赶脚》全部剧本的曲谱、文字整理工作,并且扶植协助该村马希岐等健在的老艺人进行恢复性演出。

  三是政策扶持,由于多年的断层,能唱艺人的不多了,针对这一情况,高唐县政府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尽力保护,在政策上给予了重点扶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并组织部分年青伴奏人员及演员学习四根弦。

  面对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马希岐老人表示很欣慰,并希望高唐"四根弦"能够重现重现往日风采。

  "省领导去年来过调查了,也很重视我们高唐'四根弦',县政府、文化馆很多领导人也来过我家,经常问长问短。我觉得我们这一辈子的老艺人都能够抓住这一机遇,找到传承人,将高唐'四根弦'发扬光大!"马希岐说。

张元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