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中韩自贸区协议谈判圆满结束 韩国大企业纷纷投资山东

来源:大众网综合   作者:杨学莹 代玲玲   2014-11-11 11:50:00

关键词:自贸区 我省 韩国商品 投资情况 韩国化妆品

韩资企业在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投资比重占全省的90.5%,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占85%。前APEC高官王嵎生拿中国—东盟自贸区举例,十几二十年前,一般中国人在国内买不起泰国的山竹,现在随处可见,没那么贵了。

  韩资企业在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投资比重占全省的90.5%,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占85%。

  目前韩国在我省的投资项目主要有

  山东现代威亚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

  7.6亿美元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

  5.9亿美元

  三星重工业(荣成)有限公司

  3.4亿美元

  现代派沃泰自动变速箱(山东)有限公司

  3.1亿美元

  大宇水泥(山东)有限公司

  3亿美元

  资料:代玲玲 杨学莹

  制图:巩晓蕾

  相关链接:

  中韩自贸区将给双方百姓带来哪些好处

  □ 本报记者 杨学莹 代玲玲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研究室主任张建平说,自由贸易协定减少了生产要素流动的人为障碍,会提升两国之间经济发展的效率。对两国GDP的增长、贸易的创造,投资的创造、会带来就业增长,百姓收入增加。从微观上来讲,自贸区会给双方的老百姓都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产品的价格更便宜了,服务的质量更高了。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告诉记者,自贸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降税,即关税减免。中韩自贸区协定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超过90%,就是说以后韩国商品进中国、中国产品进韩国,海关税目名单上90%以上商品实行零关税。这意味着,中国姑娘买韩国化妆品、韩国人吃中国的海鲜,价钱会更低。

  而有数据显示,韩国商品进入中国,不同商品税率有所不同,通常来说有33%左右的关税。

  前APEC高官王嵎生拿中国—东盟自贸区举例,十几二十年前,一般中国人在国内买不起泰国的山竹,现在随处可见,没那么贵了。

  除了货物,服务贸易也是中韩自贸区的谈判内容。李向阳说,韩国的服务业更方便地进入中国以后,不仅让老百姓在消费服务时多了选择,会促成国内的服务业提高水平,降低价格,让老百姓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

  在鲁韩资企业达4743家 韩国为山东第二大外资来源地

  一、进出口贸易

  韩国是我省第三大贸易伙伴。2013年,山东与韩国进出口294.6亿美元,其中出口127.1亿美元,进口167.5亿美元。

  我省自韩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电器及电子产品、电子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等。我省对韩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电线和电缆、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钢材、未锻造的铜及铜材、水海产品等。

  二、吸收韩国投资

  韩国是我省第二大外资来源地。2013年,我省批准韩资项目365个,合同外资21.9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2亿美元。截至2013年底,我省累计批准实际到账韩资301.4亿美元。据2013年外资企业联合年检统计,我省韩国存量投资企业4743家。

  2014年1-9月,我省批准韩资项目302个,增长11.4%,合同外资17.3亿美元,增长7.3%,实际到账外资11.6亿美元,增长21%。

  三、山东企业在韩国投资情况

  2013年,山东省核准到韩国投资企业15家,核准投资总额8128万美元,其中核准中方投资6916.1万美元。

  2014年1—9月,山东省核准到韩国投资企业(机构)18家,其中核准中方投资5459.5万美元。

  四、劳务合作

  截至2007年底,我省在韩外派研修生共10001人。韩国于2007年3月起开始废除研修生制度,实施“访问就业制度”,对居住在中国及前苏联地区的朝鲜族,签发5年有效的多次往返签证,一次入境可连续3年在韩国国内居留及就业,其中中国的比重最多。对其他中国人实行雇佣许可制。

  2013年,我省向韩国外派劳务人员1788人,期末在外人数4889人。

  2014年1-9月,我省向韩国外派劳务人员1383人,期末在外人数5383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令可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