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聊城市极端异常天气多发频发,涝灾严重,旱涝交织,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的防汛抗旱形势,在市委、市政府、市防指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科学组织,团结协作,应对特大暴雨迅敏有序,保障了全市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取得了全市防汛抗旱工作的重大胜利。
一、林峰海书记对防汛工作做出重要批示。8月8日,市委书记林峰海对我市防汛工作作出专门批示。批示指出,7.26特大暴雨是对我市的重大考验,实践证明,聊城各级各部门思想坚定,作风扎实,能力过硬,取得了无一人伤亡、将损失减到最小的优异成绩,应予充分肯定。下一步,关键是抓好7月26日紧急会议确定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把我市城乡防洪救灾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人民群众放心。
二、王忠林市长召开市防指成员扩大会议。6月1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忠林主持召开市防指成员扩大会议。他要求,要围绕“大河不决口、内涝不成灾、城市不受淹、粮食不减产、人员不伤亡”的目标,抓好六个关键点,坚决打好防汛抗灾攻坚战,为创造聊城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市领导李吉增、任晓旺,军分区副司令员王文敏、市防指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出席聊城会场会议,各县市区防指负责同志参加分会场会议。
三、我市各级积极应对7.26特大暴雨。7月26日凌晨,我市发生大范围特大暴雨,至28日6时,全市平均降雨量68.8毫米,最大点雨量263.5毫米。东昌府区、开发区、茌平县、高唐县、临清市降雨量均接近或超过100毫米;聊城城区6小时降雨219毫米,为建国以来的第三大降雨量。强降雨造成聊城城区道路大面积积水,农田受灾严重。市领导林峰海、王忠林、李吉增、耿涛等第一时间赶赴抗洪救灾一线,现场指挥排涝泄洪工作;及时召开紧急调度会议,紧急动员部署。各级各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抢险救灾。
四、漳卫河(临清段)防汛抢险演练举行。7月27日,聊城市2013漳卫南运河(临清段)防汛演练在临清举行。演习分防汛会商和实战演习两个部分,设置九个科目,即:巡堤查险、捆抛柳石枕、铺设土工布排体、修筑反滤围井、挂柳防浪、抢筑子堤、医疗救护、城市排涝、疾病预防控制。演习取得圆满成功,通过演习,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为抗大洪、抢大险奠定了坚实基础。演习结束后,王忠林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对防汛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五、我市应对8.12特大暴雨快速有效。8月12日20时至13日6时,我市再次遭遇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69.5毫米,最大点雨量241.5毫米。东昌府区、临清市、茌平县、开发区再次接近或超过100毫米,聊城城区降雨量169.5毫米。强降雨发生在夜间,8月12日23时30分,市防指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自强降雨发生开始,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一直在市防指指挥中心现场调度,直至13日凌晨3时降雨明显减小。市防办值班人员连夜调度情况,城区防汛人员、交警、武警官兵连夜奋战,积水迅速排除,没有对市民生活交通造成较大影响。
六、边界防汛协调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聊德防汛问题错综复杂,纠纷不断,多年来给沿岸群众造成严重损失,一直是我市防汛工作的心腹之患。汛前,两市水利部门本着以人为本、顾全大局的原则,求同存异,主动对接,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妥善解决边界防汛问题,实现了上下游、左右岸的统筹兼顾,团结治水。汛期,我市强降雨不断,德州市积极配合我市洪水下泄,有效减轻了我市洪涝压力,得到我市边界群众的充分赞扬,受到省防总的高度评价。
七、防汛指挥会商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为提高我市防汛指挥决策和会商水平,对防汛指挥会商系统进行了完善和提升。新建了全市防汛会商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区和黄河、漳卫河、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等骨干河道新装12套视频监控,在市防指指挥中心可实时监控城区积水和各河道水位情况,为领导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行政区划调整情况,新增加开发区、高新区、江北水城度假区等3套防汛会商视频系统。我市11个县(市区)全部实现省、市、县防汛视频会商系统的全覆盖。
八、防汛应急和值班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修订完善了全市防洪预案、黄河防洪预案、漳卫河防洪预案、徒骇河马颊河防汛预案、城区防汛预案,使预案更加实用,更具有操作性。修订并审批市、县、乡、村四级级防汛预案6019个、防台风预案6019个。进一步细化明确了重点水利工程险工险段、桥涵闸及城区防汛涵闸等关键工程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联系方式,确保责任到位,联络畅通。对防汛值班制度进行了全面规范,各级防指坚持24小时不间断值班,市防指值班室编印《汛情通报》20余期,全面加强了全市汛情的调度、分析和传递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九、圆满完成抗旱工作任务。全市春季、秋季均发生不同程度旱情,受黄河调水调沙影响,黄河河槽下切严重,水位低,引水困难。市政府、水利、各灌区管理部门多次向上反映,请求加大黄河流量。同时,加强对现有各类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合理调配水资源,组织各地积极引提金堤河、漳卫河、徒骇河、马颊河等河流水源,引导群众积极动用机井进行灌溉,有效保障了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我市粮食“十一连增”提供了可靠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十、农田水利建设三年会战启动。我市决定自今年起实施农田水利建设“三年会战”。以完善干支斗农毛渠系为重点,治理涝洼区域和易淤积排涝沟渠,达到“地通沟,沟通渠,渠通河”,确保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三年会战”计划投资3.5亿元,治理沟渠2400多条,新增、改善除涝面积363万亩。其中2013年计划投资1.56亿元,治理沟渠1014条,新增、改善除涝面积100多万亩。通过“三年会战”,在全市建立起功能完善、排水顺畅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