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车市新闻

新能源车免税目录率先落地 涵盖大部分车型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   2014-08-08 06:38:00

关键词:目录 车型 车销量 公告 进口车

昨日,财政部、国税总局、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强调将公布一份涉及续驶里程、燃料消耗量、专项检测等条件的免税目录。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政策,并未将进口车排除在外,打破了此前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不涉及进口车的先例。

  昨日,财政部、国税总局、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强调将公布一份涉及续驶里程、燃料消耗量、专项检测等条件的免税目录。这是继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公车采购新能源占比不得低于30%以及取消地方推广目录的消息公布之后,国家第一个落地的新能源车“大目录”,将涵盖现在市场上大部分新能源车车型,为打破地方垄断做铺垫。

  涵盖大部分车型

  《公告》提出,列入目录的新能源汽车须为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不包括铅酸电池;纯电动续驶里程符合要求;通过新能源汽车专项检测,符合新能源汽车标准要求。此外,《公告》还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综合燃料消耗量提出了具体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政策,并未将进口车排除在外,打破了此前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不涉及进口车的先例。

  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表示,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对于有准备的、长期专注于研发创新的新能源企业来说是一次绝好的发展机会,比亚迪旗下的新能源汽车肯定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哪款车车型能进入第一批《目录》尚不清楚。

  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的多家车企对于《目录》的即将出台都表示欢迎,但在回应旗下车型能否进入《目录》时,均表现出谨慎态度。有业内专家预计,按照《公告》提出的条件,现在市场上大部分进口车和合资车车型都能进入到目录,免税的范围是比较大的。汽车分析师贾新光也表示,从目前来看,政策并未限制进口车,只要符合条件,像特斯拉等电动汽车品牌也应享受到购置税免征的红利。

  冲击“地方割据”

  据了解,此前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都出台了地方标准和补贴目录,如上海市有专门的《上海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按照地方惯例,只有进入地方目录的车型才可以享受到国家和地方的双重补贴,这部分补贴接近车价的40%。而购置税只占车价的不到10%,这也意味着即使进入《目录》享受到购置税的政策,但如果并未进入地方目录,依然无法享受到国家和地方补贴。

  贾新光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屏障是价格,没有地方补贴的企业很难有价格优势,《目录》的出台,对于打破地方保护的影响不大。但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单凭《目录》可能无法影响地方的补贴行为,但如果国家要求各地的补贴目录均以国家的免税《目录》为标准,这样就起到了引导市场公平发展的作用。“虽然现在官方没有明确表态,但《目录》的出台肯定是为下一步统一全国各地的新能源车推广目录,打破地方垄断做铺垫。”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能源车发展的症结就是当前地方割据问题,地方政府“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维严重影响了市场公平和繁荣,制定国家统一的免税《目录》只是一小步,未来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这一局面,取决于中央在整治地方垄断上的决心和行动。

  新能源车推广提速

  上汽乘用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目前来看,通过免征购置税的方式为消费者减负,价格更加接近传统燃油汽车,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解决新能源汽车私人市场提量的问题。

  2014年被称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元年”,从年初至今政策利好不断,特别是7月以来,各种利好信息更是接踵而至。7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7月13日五部门联合发布《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明确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公务用车“新能源化”;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从市场环境、财税政策、交通管理等方面对新能源车给予支持。

  林伯强表示,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将刺激新能源车需求,增加新能源车销量,在全社会倡导一种更绿色的出行理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梁建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