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聊城新闻

民俗文化传承期待注入新活力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杨秀萍 王兆锋   2014-05-29 08:23:00

关键词:传承人 雕刻葫芦 文化创意 民俗博物馆 民俗文化资源

◆省文化厅近日公布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王树峰、阳谷木雕传承人王传成、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元杰、东昌澄泥烧制技艺传承人郭太星入选。

  ◆省文化厅近日公布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王树峰、阳谷木雕传承人王传成、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元杰、东昌澄泥烧制技艺传承人郭太星入选。

  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民俗文化面临后继乏人的艰难处境。民俗文化传承,期待注入新活力。

  □ 本报记者 杨秀萍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王忠友 郭 超

  老艺人的无奈

  今年77岁的景永祥是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第四代传人,从事贡砖烧制已达16年之久。

  临清贡砖用土讲究,当地特有的“莲花土”和漳卫河水烧制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广泛用于各地古建筑的修缮维护及仿古建筑的兴建。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月22日,在临清永祥贡砖基地,景永祥坦言,当前行情很不好,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库存达20多万块。他告诉记者,当前土地租金昂贵,每亩达到1600元,一年下来仅土地租金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之用工成本不断增加,扣坯工序每月工资多在8000元左右,此外还有烧窑、码垛等各种人工费用,资金成为当前的最大难题。

  为了保护传统工艺,出于无奈,景永祥不得不采取迂回的保护战略,选择烧制一些红砖,“以红济青”。对于景永祥而言,唯一的心愿就是贡砖窑维护好、保护好,把贡砖烧制技艺永久传承下去。

  与景永祥处境相同的,还有71岁的东昌木版年画传承人栾喜奎。他告诉记者,刻木版画费时费力,刻一组一般要用半个月,材料要用梨木等优质木料,刻坏一点,整块板就没法用了。现在买的人也少了,他刻的也越来越少。据了解,栾喜奎子女都没有以制作东昌木版年画为业。

  东昌葫芦做大的启示

  今年31岁的王树峰从事葫芦雕刻已有10多年的历史,他把雕、刻、烙等各种手法融会贯通,技艺独到。同时,借鉴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种花纹,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

  在淘宝网上搜索“精品葫芦斋”,一件件精美的葫芦工艺品琳琅满目,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等题材,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妻子任延玲主要负责网上销售,她告诉记者,“精品葫芦斋”从去年8月份营业以来,实体、线上同时销售,客户大幅增加。当前,仅线上销售,一天下来最多时能收益2000多元。记者浏览网页,发现最贵的葫芦能卖到4600元,多数为新疆客户预订的刻有西域风情类图片的葫芦。

  “用文化创意来激活葫芦产业,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是东昌府区的得意之笔。”东昌府区文广新局局长李炳泉介绍,东昌府区葫芦种植、加工制作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与演变,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地区特色与艺术风格。在挖掘传统历史,发展文化产业的探索中,东昌府区将葫芦纳入视线范围,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东昌葫芦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年产葫芦6000多万个,占全国份额的60%以上,销售额近3亿元。

  “葫芦能卖高价,关键是文化创意。”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东昌府区福禄缘葫芦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凤刚告诉记者,奥运会前夕,他种植的5个葫芦连在一起的挽结葫芦,取名“五洲同心”,被北京奥组委以2.7万元买去收藏。

  吸引更多人参与

  聊城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东昌雕刻葫芦、张秋木版年画、临清贡砖制作技艺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聊城还是山东快书的发源地,拥有鲁西秧歌、八角鼓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

  为保护、传承民俗文化,聊城市建立了聊城民俗博物馆,对民俗文物进行收集和整理,并通过举办民间艺术展演、民间艺术大赛等,对高跷、旱船等民间文艺表演有选择地开发。民俗文化源于群众,发展于群众,因此需要群众的自发自觉的保护和传承。阳谷县阿城镇阎庄村群众自筹资金40余万元,建成了有13个展室、16个展点、500余件展品,集参观、娱乐、餐饮为一体的、鲁西第一个民俗文化旅游村。

  业内专家认为,面对当前聊城民间传统文化瑰宝后继乏人的现状,最重要的是发挥老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加固民俗文化的传授链;同时,加快建设人才青蓝梯队,选好苗子,以解决人才的青黄不接,加固民俗文化的承接链。

  在广大群众自觉自发保护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动员各方力量,对散落于各地的民俗传说进行整理开发,并用文字、文物、图片等形式保护起来。尤其是对仅限于口耳相传的民俗传说,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全方位记录,以防民俗传说的衰落甚至消亡。

初审编辑:张元亮
责任编辑:李鸿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