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评论:汽车产业技术思路回归理性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童娜   2013-05-14 08:51:00

  刚刚落幕不久的上海国际车展上,电动车热度明显消退。此次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有91辆,虽然比上届的86辆略多,但所占比例并不高。纯电动车更是被明显看淡,屈指算来,只有宝马纯电动i品牌、戴姆勒比亚迪合资的新品牌腾势微微露了脸。而回看3年,在2010年,中国市场刚刚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那时国内明确的电动车技术路线吸引了全球车企的关注。包括通用、宝马、奥迪等主流汽车品牌3年来动作频频,信誓旦旦加入战局。然而,3年后的今天,电动车从急速攀升的产业高度滑落,业界开始陷入迟疑、反思、再审视。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路线由此进入了一个拐点时刻。

  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电动车还能领跑全球汽车技术的走向吗?事实上,汽车产业一直在现实的高排放与未来的绿色环保零排放的愿景中寻找平衡点。通用曾经在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跑得最快,他所倡导的“氢动力”路线,一度以2010年作为产业化的起点,但由于氢燃料本身的局限,以及加氢站配套设施建设的难以达成,这条技术路线最终止步于梦想。而相对成熟的普通混合动力车型,却因为没有完全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很长时间得不到新能源汽车的“名分”;此时,纯电动驱动成为零排放的最终也是最佳解决方案。从技术本身而言,纯电动技术也并不是一个从零起步的技术,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汽车厂商就已经拥有了电动车产品;90年代以来,国内外电动车的研发在最为关键的电池部件上获得突破。他们改变了一直使用铅酸蓄电池的习惯,在电动车上应用氢镍电池、铁电池、锂离子和锂聚合物电池,这些新型电池可以有效地增加蓄电池的容量,从而确保汽车拥有足够的动力和续驶能力,而大幅下降成本也使得现代电动车得以逐渐成形并量产。

  但是,这些还不是纯电动车在这3年里独领风骚的根本原因。在汽车120多年的发展史当中,汽车产业的重心发生过三次重大转移。德国、美国和日本先后成为了世界汽车潮流的领导者,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技术、新市场和新需求。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崛起,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正在被重新塑造。正是中国市场对于电动车的高度认可,催生了全球车企对电动车技术的“超前开发”。

  因此,很多电动车的产品和技术,实际上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他们为中国而来,“电动车的未来在中国”,这样的判断也不止一次被跨国车企高管们所引用。但随着纯电动车在国内的降温,产业扶持政策的利好效应逐渐减淡,以及纯电动车电池系统安全性、稳定性以及电池容量与成本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情况发生了变化。并且,走向量产的电动车技术,是一套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其中涉及从热能充电到电池能量管理系统,从电子机械式部件到新型四轮驱动系统,从制动到能量回收,每一项具体的技术都会有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积极发展电动车项目的美国政府也有新的举措。曾经风风火火上马电动车的美国能源部表示,放弃2015年前部署10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并把理由归结为美国市场需求的疲软和电动车可靠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汽车制造商。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销售纯电动车14687辆,仅占其全年汽车销量的0.1%。

  现在,全球车企需要作出一个选择——是继续加大投入,为未来埋单?还是低头看准脚下的路,适度调整技术路线?近日,在第34届维也纳国际汽车研讨会上,大众汽车CEO文德恩明确表述出大众未来新能源车型的发展路线——“在所有的替代性驱动系统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未来前景最为广阔。”而两年前,大众旗下高端品牌奥迪的董事局主席施泰德面对中国媒体,给出的答案是“在未来的10至15年中,电动车将不再是汽车市场中的小众产品,而奥迪已经设定目标,力争在2020年之前成为全球最领先的高档电动车研发和制造企业,电动车的年销量达到6位数”。

  对技术路线最为审慎的大众汽车主动“纠偏”,这是汽车制造商们技术路线回归理性的信号。一直以来,纯电动就是一个定义未来的梦想。从内燃发动机优化到混合动力驱动技术再到纯电动驱动技术,本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路径,却在诸多因素推动下,走得过于急迫。正在慢下脚步,重新审视方向的汽车制造商们,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童娜)

徐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