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产业相融合 探索聊城旅游发展之路
来源:聊城日报 作者:史守侠 2015-07-30 10:11:00
近年来,聊城市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但也遇到一些难题,旅游产业的规模与响亮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品牌不相匹配。刘建华分析,聊城旅游优势存在三大“两难”:位于地理中心,但不在常规旅游动线;旅游资源丰富,但没有相对突出优势;旅游项目众多,但缺乏要素优化组合。
近年来,聊城市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但也遇到一些难题,旅游产业的规模与响亮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品牌不相匹配。全市没有5A级的高档次景区,缺少影响带动强的成熟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强等发展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我市旅游行业该如何发展。近日,多位专家学者给出答案。
借力跨界发展
实施“旅游+”工程
“近年来,聊城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产业链短、产业发展不足,没有5A级景区、旅行社经营能力低等问题,这正说明旅游发展和增长的空间大。”谈起我市的旅游业时,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王德刚表示,他认为,目前,体制增量兼顾的情况下,努力增量是目前更重要的发展任务。他说,聊城旅游要实现跨越发展,首先,要把现有的产品卖出去;其次要跨界发展,引进非旅游企业跨界投资;同时要实施“旅游+”和“+旅游”工程,利用工业、农业、商业等相关产业优势发展旅游,还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旅游发展。
王德刚认为,旅游综合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十年前的观念可能是要不要发展旅游,现在的观念问题,则是怎样发展旅游,资源转化型的旅游发展阶段已经过去,代之以投资拉动型、文化创意型、融合发展型,希望聊城旅游通过综合改革实验,开创山东旅游发展新模式,形成中国旅游发展新经验。
把握优势
做好品牌定位
聊城旅游要想大发展要选好突破口、找好立足点、选准制高点,做好项目落地。
山东省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国忠表示,聊城发展旅游要率先落实西部隆起带规划中的旅游发展项目,落实十大旅游目的地品牌目的地,在主体客源市场率先对接济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养老养生产品集群,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等,还要实现“五个突破”,旅游企业的突破、运作方式的突破等。
陈国忠介绍说,在产品创新打造方面,紧紧围绕“商、养、学、闲、情、奇”六个方面,抓好商务旅游,发挥最大的养生文化优势,挖掘名著文化、运河文化固有文化,形成特色水城文化。充分挖掘宣传聊城“三奇”:千古奇丐武训、黄河天音和大小迷魂阵等文化旅游项目,提升聊城文化旅游魅力。
打造新常态
形成旅游 “聊城模式”
针对近年来我市旅游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文化生态社会学者刘建华表示,聊城旅游发展的方向,就要求我们摈弃原有的经济大发展形式下的旅游规划语境和方式,聊城要做的,不是朝着大去做,而是要做出自己的小城特色。
刘建华分析,聊城旅游优势存在三大“两难”:位于地理中心,但不在常规旅游动线;旅游资源丰富,但没有相对突出优势;旅游项目众多,但缺乏要素优化组合。 针对这些情况,聊城旅游发展要做到三个平衡:硬件建设与软件创新;形象建设与产品开发;重大项目与微小。他认为,聊城旅游格局要以中心城市、城乡网络、运河水系为主导,突破常规,做“全线、全民、全社会、全产业、全天候”五全旅游。 比如,让运河行船,再现真正的运河生活方式;将聊城历史文化故事融入百姓家中,形成万户聊城人家,活化文化遗产;建设五千公里乡村走廊,沿途设置密集的停车港,乘车地即景观地,停车就有服务,有服务就有消费,有消费的地方就有绿色农产品售卖,有售卖就有就业,5000公里的乡村走廊,可以有5000处景观的旅游驿站,至少万人就业。大区小镇的观念,景区承担社会功能。
责任编辑:李鸿杰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