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220015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莘县一村庄规划发掘龙文化,将办龙文化主题节

来源:大众网   作者:王新   2015-06-01 15:18:00

关键词:龙王庙;石碑;村民;冲刷坑;龙文化

在莘县柿子园镇雷庄村西北的农田里,有一座龙王庙,仅有一间狭小的屋子,没有门,一年到头四敞大开。据记载,清末时期,范县(今莘县古城镇)县令,响应百姓的期待,前来龙王庙祈雨。

  龙王庙外的石碑

  大众网聊城6月1日讯(记者 王新)在莘县柿子园镇雷庄村西北的农田里,有一座龙王庙,仅有一间狭小的屋子,没有门,一年到头四敞大开。虽处野外,但庙内香灰满炉,供品满台。里面的龙王画像也不孤单,常有人前来上香,并供上苹果、酒等物品。

  村民介绍,以往,祈雨求福的人让这里门庭若市。而今,这里寄托着当地村民对龙文化的向往。一条河从龙王庙前经过,弯弯往东一直绵延到村内,将两个坑连接起来,宛若一条巨龙。村民将其称为"龙坑"。让村民称奇的是,无论多么干旱,"龙坑"没有干渴过。

  上百年来,龙已经成为雷庄村村民的精神图腾。有关龙文化的众多传说也在这里流传。目前,该村正规划发掘悠久的龙文化:恢复"龙坑"的旧貌,复现龙王庙当年的盛景,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庙会、举办龙文化主题节。

  孝母坟

  "龙坑":两个坑一条河,相连宛若一条龙

  在"70后"冯爱功的记忆中,他小时候从村西进村,必经一座小桥。小桥下是汩汩的细流,不知躲在哪里的青蛙,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桥北侧还有荷花,荷香怡人。如今,这座桥早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平路。但细流还在,每有降水,流水便经深埋此处的涵洞流向北、再向西,直至流到村西。

  如果从该处细流向上游寻找,路线便是向南,再向东、向北。弯弯的小河,环绕半个村子,到达源头--一个南北足有上百米长的椭圆大坑。这个大坑位于村子的中间,是一个低洼地,下雨时村上的积水都流向这里。

  积水入口处,堆积着5块硕大的石碑座,意在防雨水冲刷坑沿。石碑座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四眼井。近的一对对称井,村民称之为"龙眼井";远的一对对称井,村民称之为"龙须井"。而这一堆石碑座,被村民称为"龙嘴",与椭圆大坑构成了"龙头"。在该村村西入口处,沿着小河的细流向北,还有一个稍小的坑,村民称之为"龙腹"。弯弯的细流,流经这个坑后,继续向西流,最后流向村外,在村西农田的龙王庙前经过。村民将这一段小河,称之为"龙尾"。

  两个坑,一条河,从"龙头"到"龙尾",构成"S"状,宛若一条巨龙,对村子南部、西部形成环绕。村民称之为"龙坑"。上百年来,"龙"便成为村民的精神图腾。

  龙王庙外景

  "龙宫":祈福求雨者众多,当年门庭若市

  在雷庄村西北部的农田里,有一座庙,叫龙王庙。说是龙王庙,但现在只有一间没有门的狭小屋子。庙前立着一块高近两米的石碑,正面刻着三个打字:水晶宫。该村村民冯庆元说,水晶宫,就是龙宫,龙王居住的地方。

  记者看到,石碑背面记载着立碑的时间: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距今已有90年。碑文褒奖了雷庄村村民冯丕温,称"孝哉冯公 至美无边",还记述了当时周边数十个村子由村长带领,前来这里焚香求雨的经过。根据碑文记载,最后,天降甘霖16天,解了旱情。

  碑文之所以褒奖冯丕温,是因为此人不仅至孝,还至善。其母去世后,他守在墓地三年,用筐背土为母亲堆积起一个数层楼高的巨坟。后来,他长期居住在龙王庙。当时,这里门庭若市,祈福求雨的百姓络绎不绝。

  庙前有一口井,冯丕温便守在井前,用陶罐打水供香客解渴。他还在庙后用泥土建起了可居住的半阴半阳的迷魂阵。当时,逃难乞讨的人较多。他时常收留有困难的乞讨者在此居住。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当时的朝城县、范县、观城县、阳谷县等8县的贤达名流,联合为冯丕温送"纯孝格天"的匾额。后来,冯善人成为人们对其尊称。

  据记载,清末时期,范县(今莘县古城镇)县令,响应百姓的期待,前来龙王庙祈雨。县令来时,艳阳高照,大地干渴。当县令焚香离开时,大雨倾盆。县令顿时感动得一步一叩头,直至走上大道,方乘马车离开。

  据说,百姓当时来这座庙求雨非常灵,常常是:双手高举着火盆来求雨,当火盆满满燃烧,很快就要烧着人时,大雨便从天而降。这些传说,展现的是,当时从事农耕的百姓靠天而食的无奈,同时也是百姓对神灵庇佑的精神寄托。

  目前,龙王庙周边到处是青砖断瓦,足见龙王庙当年的宏大规模。但这一切在文革中被破坏。近年来,雷庄村几户村民出资重建了这座简易的龙王庙,里面垒了供台,悬挂了龙王画像。记者看到,庙内摆放着苹果,香炉内满满的香灰。这里仍寄托着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民介绍龙嘴

  龙文化:上百年来,龙成为村民的精神图腾

  冯宗旺,是雷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村内的"龙坑"是自然形成的。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治安混乱,土匪横行。于是,像许多村子一样,雷庄村在村四周修建了土围子,高达数米。修土围子,就地取土,便形成了如今村内的河与坑。当时,土围子就在现在河的里面,紧靠着。

  冯宗旺说,坑与河自然形成"S"状的龙形,被村民抽象地理解为卧龙驻村。加上龙王庙在当地周边享受广泛的知名度,关于龙的传说一直流传,进而形成了龙文化。龙,也成为村民上百年来的图腾。

  据传说,村内"龙嘴"北临,原来还有一个坑,叫秦家坑。这个坑的青蛙从来不叫。之所以不叫,有两个原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刘秀一路难逃来到雷庄村。听到秦家坑的青蛙叫,心情更加烦躁,他便说了一句"别叫了"。这个坑的青蛙从此"封口"。另一个解释是,秦家坑紧靠着"龙嘴",因为惧怕龙而不敢叫。

  目前,该村的古迹还有一座坟、三座庙。坟,便是孝母坟,即冯善人用筐为母亲堆积的。三座庙,现在均位于村内:倒坐观音庙、关公庙、三官庙。记者看到,三座庙尽管都比较简单,仅有狭小的一间屋子,但里面的香火旺盛:香灰满炉,苹果、酒等供品丰富。

  上百年来,到庙里祈福,成为村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冯宗旺说,下一步,村里将对"龙坑"进行复建,恢复过去小桥流水、蛙声一片、荷花飘香的美景。同时,将进一步挖掘孝文化、龙文化,并计划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庙会,举办龙文化节。根据筹资情况,还将考虑重修龙王庙。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鸿杰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