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教书先生”雕塑牵出一段古城老街巷历史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凌文秀   2014-10-29 13:33:00

关键词:老树 教书先生 海源阁 古城区 古城保护

“老鼠胡同”又名北顺城街,古城拆迁前位于楼东大街东端的路北,距东城墙路仅有10余米。胡同北段,即马宅街东端到红星街东端之间的这一段,民国年间是一片荒芜破烂的空地,解放后居民逐渐增多,形成一条宽度为1米多的小巷,成为“老鼠胡同”的延长线。

  “老鼠胡同”的人物群雕塑。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本报记者 凌文秀                                                        

  古城东门口“春熙门遗址”西北角处立了一组古代人物故事群雕——弓腰站立的教书先生、跪在地上的书生、拥在一起或伏案仰头的六个儿童。旁立有一块石碑,上书《老树》诗一首:“翠影婆娑透浓阴,习习清风沁人心。书声朗朗犹在耳,恩德在心不见人。一声义父满眼泪,目睹老树思至亲。古槐老巷传佳话,师表遗风永不泯!” 

  记者从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了解到,群雕表现的是一条叫做“老鼠胡同”的古城老街巷来历故事;雕像处基本是原胡同进口;而这条胡同原是一条商户集中居住的幽深、狭窄小巷。

  传说:教书先生 救下苏州才子

  在《聊城地名故事》书中,有一篇关于《老鼠胡同的来历》的记载。记者找到故事整理人高文广,重新听到了这个古老的故事。 

  以前,古城区东城墙墙脚下,有一条狭窄的小巷,它最早的名字叫“城墙根”。 

  乾隆年间,城墙根下住着一位老秀才,姓陈名安,孤身一人,以教私塾为生。他家中有三间茅草房,院内有一棵古槐,浓荫蔽日。人们口头上都叫这棵古槐为老树。陈老先生每天坐在树下的石板桌前,领着六七个蒙童读书。 

  这一天,陈老先生正领孩子们读千字文,忽从南边走来一个青年乞丐,向老秀才倒头便拜,连磕三个响头后,跪地不起。老先生放下手中的书本,从衣兜里摸出个制钱来,丢到乞丐跟前。那青年并不捡钱,口中念念有词:“不要金,不要银,单要‘两孟’和‘两论’;不讨米,不讨面,讨部《诗经》和《左传》;不乞衣,不乞物,《资治通鉴》乞一部。”言罢,又磕了一个响头。陈老先生细察青年,面带忠厚,言语虔诚,知道是个落魄的书生,便说:“起来吧,孩子!《上孟》、《下孟》、《上论》、《下论》、《诗经》、《左传》、《资治通鉴》,老夫全部给你。” 

  青年落坐后,陈老先生细问了他的来历。原来,这青年姓叶,名英,苏州人,自幼聪明好学,无奈家道中落,如今进京赴试,连盘缠也凑不足,乘船到济宁州时已是身无分文,一路乞讨来到了东昌府。随身所带的几部经书在一场暴雨中淋得透湿,已无法再读。今天来到陈老先生门前,见老人家是个塾师,家中必有存书,所以开口讨要。

  老先生很喜欢这个上进的青年,要收其为义子。叶英便认老人家为义父,住在陈家足有半月,每天在老树下攻读,义父对他用心辅导。临行前,义父为他准备了充足的盘缠和物品,父子俩挥泪相别。

  老树:侍郎报恩未果作诗得胡同名

  叶英通过会试、殿试,中了二甲进士,官封云南丽江知府。由于政绩卓著,三年后提升为工部侍郎。赴京途中路过东昌府,打算接义父一同进京。当他来到义父家中时,老人家已经去世一年多,茅草屋也已倒塌,只有那棵老树在风中摇曳。触景生情,见物思人,老人家的慈眉善目历历眼前,叶英不由得泪眼模糊。稍停,他吟诗一首。 

  聊城知县闻讯赶来,命人马上动工把这首《老树》诗刻石立碑。从此,老树被视为陈先生的化身,又被视为这条老街巷的象征。于是人们开始称这条街巷为“老树胡同”,久而久之转音,成了“老鼠胡同”。 

  “老鼠胡同”又名北顺城街,古城拆迁前位于楼东大街东端的路北,距东城墙路仅有10余米。它中间穿过马宅街,北达红星街东段,街长约250米,宽度2—3米之间,街巷狭窄而弯曲。

  据《东昌老街巷》记载,在这条胡同与马宅街相交的路口向南约有20余米路东的宅院里,原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树干直径足有80多厘米,估计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槐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是附近居民夏日乘凉的好处所。人们坐于其下,谈古论今,或读书、下棋等,自有无尽的乐趣。民国年间,那老槐树还有,就在魏家的院子里,1946年毁于战乱中。

  人家:老树下聚集众多商业人家

  这条胡同临近楼东大街和东门口,自古是商人们的居住区,这些居民多数在大街上有门脸房,也有干小生意沿街设摊或走街串巷叫卖的。清光绪年间,胡同有一位竹编巧匠,编制的鸟笼玲珑雅观,上有精细的雕刻,人见人爱,非常畅销,此事载于《聊城市二轻工业志》等史料。民国到解放初期公私合营之前这几十年里,胡同居民先后经营的买卖主要有:胡家炭厂,经营煤炭,址在本街路西南部;王家茶馆,位于本街路东南首;李家锡店,位于本街路西南首,仅一间门脸房;刘家甜沫,在东门口瓮圈一带经营,向以粥香味醇闻名;罗家万山堂毛笔庄,掌柜罗登山,新中国成立初在东门口搞门市经营,址在楼东大街路北东首第一家处。另外还有焦家从事色纸店经营。

  这条胡同的商人中,最有名气的是魏金堂。魏金堂早年在学堂负责文书、司仪等工作,清末时干起了出赁花轿的生意。买卖很快发展起来,出赁项目也逐渐增多,如新婚服装、戏装、道具以及丧事所用物品,还有锅、碗、盆、碟等宴席用具,一应俱全。因而城关一带人家遇有红白喜事、生诞庆典等都来他家租赁物品。1923年,海源阁杨太夫人去世时,杨府大发丧,所赁丧事物品即是他家的。他家的物件也越添越多,占用空房许多间。每天忙进忙出,一家人忙不过来,又雇人忙碌。后来又增加了不少绣花的女工,专门制作大户人家预定花纹样式的新婚服装。生意大了,财源滚滚,魏家很快发迹成为富贵人家。魏家的买卖解放后日渐式微,于“文革”前夕终止。

  胡同北段,即马宅街东端到红星街东端之间的这一段,民国年间是一片荒芜破烂的空地,解放后居民逐渐增多,形成一条宽度为1米多的小巷,成为“老鼠胡同”的延长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鸿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