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义务教育质监今年启动 针对德艺体等6科进行抽样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李文姬   2015-04-16 08:28:00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教育质量观 教育决策 艺体 方案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应运而生,主要呈现全国学生相关学科领域的总体表现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根据《方案》,监测的内容参照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领域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监测内容着重测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针对德艺体等6科进行抽样 四、八年级学生为监测对象 测试不与升学挂钩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要求从2015年起在全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对艺术、体育等6学科进行抽样测试,甚至涉及学生睡眠和锻炼习惯等。该测试不与升学挂钩,而是为推动义务教育质量和学生健康水平提升。

  四、八年级学生为监测对象

  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主任何秀超表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后,提升教育质量成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准确反映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客观数据,既不能全面客观地对义务教育质量做出评价,也不能有效诊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象一直存在。

  因此,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应运而生,主要呈现全国学生相关学科领域的总体表现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通过准确掌握教育现状,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提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科学对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依据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考虑相关学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程度,确定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为监测的学科领域。根据学科领域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了纸笔测试工具和现场测试工具,侧重测查学生学业水平和操作能力。

  同时,考虑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各学科的划分情况,以义务教育阶段四、八年级学生为监测对象。

  包括纸笔测试和现场测试

  《方案》提到,监测工具包括纸笔测试工具和现场测试工具。纸笔测试工具分为学科测试卷和调查问卷。测试卷主要测试学生学业水平;问卷主要调查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相关因素,分为学生问卷、教师问卷、校长问卷三种。现场测试工具主要考查学生的运动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最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全国所有样本校均按统一要求,于规定时间,在本校进行统一测试。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董奇介绍,监测结果除了呈现全国学生相关学科领域的总体表现,测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外,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课业负担、学校间和区域间的均衡状况进行测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

  而监测的结果主要服务于教育决策、教育教学改进,不与升学挂钩,不对学校和学生进行排队,有助于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纠正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推动义务教育质量和学生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分析 如何进行教育监测?

  《方案》要求,每三年为一个监测周期,每年监测两个学科领域。具体安排是:第一年度监测数学和体育,第二年度监测语文和艺术,第三年度监测科学和德育。每年测试时间在6月中旬,具体时间在当年测试方案中确定。

  根据《方案》,监测的内容参照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领域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监测内容着重测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监测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六个学科领域表现水平的同时 还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语文:测查语文基础、文本阅读、书面表达,识别与推论、整合与解释、评价与鉴赏,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数学:测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科学:测查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科学问题的探究、解释、解决,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体育:测查身高、体重,视力、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兴趣与态度,健康、睡眠和锻炼习惯等状况

  艺术:测查对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民族艺术作品特点、中外艺术作品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了解、理解,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喜爱,以及艺术活动的参与等

  德育:测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基本国情、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和法律常识等的了解,对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记者 李文姬)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显彪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