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健康新闻 > 健康头条

古人如何过“大暑”:发冰票 赏荷花 暑月游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2014-07-24 13:32:00

关键词:大暑 夏三月 荷花 农俗 贴伏膘

  今天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暑”,此时正值中伏前后,为农历六月大热之时,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之一。同时围绕大暑前后又有许多消暑习俗,在“吃”这方面尤为显著。23日,著名民俗专家萧放接受记者采访,讲解大暑的由来以及从古延续至今的部分习俗。

  饮食:北方流行“贴伏膘” 南方苏州享用凉冰 

  作为农事节气,最早记载大暑的是《逸周书·周月解》。该书中明确指出,“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据萧放称,二十四节气系统至周秦时期应已出现,汉代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有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大暑就在其中。

  “书中的《时训解》中记载大暑时节的气象物候,表明‘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意指若这些物候气象不应节气出现,就会对农事、环境与社会不利。”萧放解释,所谓“腐草不化为萤,谷实鲜落。土润不溽暑,物不应罚。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就是说大暑时节就要湿热、高温,这对稻作农业等丰收有好处。

  正因为与农事密切相关,因此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逐渐衍生出农俗谚语:“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大暑连阴,遍地黄金”,亦表明大暑来临前后是一年中最热、农作物生长最快、最关键的时期。

  既为酷热节令,在三伏天热人们很是注意饮食,在北方将之称为“贴伏膘”。这个时候,北方人的习俗是吃面条、饺子、鸡蛋等,北京俗语为“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北京人还会做冰镇酸梅汤沿街叫卖;在南方,苏州人除了享用凉冰外,还有许多消暑的风物,乐善好施者在门口普送药物,“广结茶缘”。

  古人如何过大暑?发冰票 赏荷花 暑月游船 

  由于酷热气候,在以大暑为代表的三伏天内,人们以安居静养为主。为了消暑,还发明了种种民俗,在古代尤为昌盛。萧放说,古有伏日颁冰之仪式,即伏日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们消暑。

  “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师,入夏即有皇家赐冰之举。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明代还会在立夏日,赐冰给文武大臣。明代文学家钟惺《夏冰》即是对此事的记载。”萧放表示,当时在京城有敲击冰盏、沿街叫卖凉冰的小贩,直到清代仍存,“冰盏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史料记载其‘清冷可听,亦太平之音响也’。至晚清,北京仍有赐冰之举。从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门例有赐冰,按照官员等级不同发放‘冰票’,人们凭借冰票自行领取。”

  沿湖赏荷花,亦是古人消暑的佳趣。盛夏六月荷花盛开,无论北京、杭州、南京,人们在傍晚时分,出门欣赏新开的荷花。相较而言,萧放认为北京什刹海“荷花最盛”,旧时每至六月,士女云集。而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暑日则泛舟其上;而南京的莫愁湖、玄武湖是盛夏赏荷的胜地。

  “暑月游船也是当时民俗之一。旧时南京人在大暑时节,乘船夜游秦淮,‘呼茗清谈’,赏月观景,风光无限。”萧放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彦芬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