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性感的白手起家女老板
胡敏珊(Christie ),香港香梦地集团(Charmonde Group)总...
-
住建部长的话不可信房价不降
谈及“国五条”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
-
邹市明职业拳坛首秀八方热评
6日,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在澳门完成了他跨入职业拳坛的...
古城改造修复背后的利与忧:掠夺式开发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亚楠、叶健、邓卫华 2013-05-13 09:37:00
(新华调查·关注古城改造修复系列报道之一)一哄而上 掠夺式开发
——古城改造修复背后的利与忧
新华网太原5月12日电(记者李亚楠、叶健、邓卫华)近来,我国一些地区的古城改造修复和开发利用成为舆论热点。记者在多个历史文化名城采访了解到,30多年来,我国古城保护建章立制成效明显,有的成功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然而,随着古城开发改造热情不断高涨,同时也暴露出掠夺式开发、重利用轻保护、规划编制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古城保护建章立制成效明显
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至今,我国在古城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首先,建立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的保护体制。30多年来,我国共确定并公布了11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7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此外,建立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制度,迄今共评选18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16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各省也先后公布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25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确定,为全面实施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基础。
其次,古城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据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2008年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构成了我国古城保护的基本法律法规体系。各地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古城保护法规。
第三,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编制了古城保护规划。一些地方编制的古城保护规划均已纳入当地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河南省开封市住建局副局长孔祥成说,开封市先后出台了《开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按照规划,开封市将逐步搬迁古城内现有工业企业及行政办公单位,适当减少人口容量,并对古城内的新建建筑在高度、体量、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都进行分区域控制,尽力保护历史自然风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