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证券 > 文章

李小加详解沪港通:或为A股“引水”七八万亿美元

来源:中证网   作者:秦新安   2014-11-10 10:11:00

关键词:李小加 港通 A股市场 引水 资本市场

“今天来这里,本来是要讲沪港通初期的交易规模,现在暂时讲不了了,因为还没发生。最后,沪港通的监管是完全对称的,中国证监会[微博]和香港证监会,“双方都要帮助对方”,这对投资者而言是个有力保障。

  “今天来这里,本来是要讲沪港通初期的交易规模,现在暂时讲不了了,因为还没发生。”李小加的开场白,引来全场善意的“哄笑”。众所周知,预热了大半年的沪港通,骤停在了无数人预期中的开通时点上。

  11月7日,首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在深圳举行,出席论坛的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是焦点之一。

  李小加说,中国的基础经济已经全球化了,但作为“上层建筑”的资本市场还基本上是封闭的,这样最吃亏的是中国,所以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必需且无可避免,唯一的问题是怎么做,“一纸命令就彻底放开”是不现实的,沪港通就是基于此背景设置的一个探索方案。

  李小加认为,过去几十年对中国来说是个资本进口的过程,对外贸易、FDI(外商直接投资)和资本市场都在做“从外面拿钱进来”这件事,香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现在这样的事情基本结束了,需要进行一次巨大的转型,香港也要对这一转型做出反应。

  “现在中国的银行资产差不多有22万亿美元,资本市场的市值才4万亿美元,美国这两个数字差不多各是17万亿~18万亿美元,是1:1的关系,我们是1:5的关系。这意味着我们的资本市场不能给如此大规模的国民财富带来真正的投资和发展机会,钱基本都在银行里面,A股市场50%的利润是银行的。”李小加说。

  “这个一定要改,一定会改。”李小加说,这引出中国资产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同时,外国的资产也很希望投到世界上最后一块处女地——中国A股市场,这样就面临一个“请进来”的问题。但无论“走出去”还是“请进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两边的法律法规、市场结构、交易习惯等都存在巨大差别,趋同的过程必以五年十年计。“这是我们等不起的,我们希望在两个市场暂时的差别底下,实现互联互通,双向开放。”李小加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监管层设置了一套被李小加形容为“转换器”或“翻译机”的交易机制。就是以上海和香港两个证券交易所及背后的结算公司为对手方,尽量把两个市场“区别”里边的90%,在两个交易所和结算公司之间加以消化,剩下“实在不能改变”的东西,再交由双方“互相适应”,有了这套机制,进出境的投资者虽然实际上只有两个——沪港两地的证交所及背后的结算公司,却把中国千万个投资者带到了全球市场,也把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引入了中国。

  李小加详细介绍了沪港通的几大特点:第一,只设置一个撮合器,一个价格发现中心,本地市场的订单全部电子路由到上证所,撮合全在上海,这样不会造成A股市场出现两个中心。

  第二,每天闭市后,由双方结算公司先进行结算,买的多了结算钱,卖的多了结算券,因为一个市场的买卖量基本是相等的,这样每天跨境的清算结算量将非常小,“有可能一分钱都不过境,却实现了市场的国际化。”

  第三,投资于沪港通的资金是封闭运行的,不能洗钱也不能出境。中国内地投港股的钱只能以港股的形式存在;外国人投资A股的钱,只能以A股形式存在,不能进其他市场,包括房地产。这对于中国的监管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它能获批的重要原因。

  第四,沪港通的循环是人民币(6.1227, 0.0107, 0.18%)循环。进来全是人民币,出境也必须是人民币,这也就使得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真正变成了世界舞台上一个大规模的投资货币,而只有走向大规模的投资货币以后,才有可能最终走向储备货币。“所以沪港通对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将可能从质上带来人民币新的发展机会。”李小加描述道。

  最后,沪港通的监管是完全对称的,中国证监会[微博]和香港证监会,“双方都要帮助对方”,这对投资者而言是个有力保障。

  对于沪港通的“钱景”,李小加十分乐观。他认为,这将带来“世界最大规模资产的一次重新平衡”。李小加预计,上述22万亿美元的银行资产将大规模地向资本市场转移,其中的七八万亿美元可能会流入A股市场,使得A股市场的体量在未来五到十年获得巨大增长。

  “这只是沪港通迈出的很小一步,但它将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想象力。”李小加说。(秦新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彦芬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