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要闻 > 文章

工信部严打“黑卡”:9成电话须实名

来源:新京报   作者:林其玲   2015-01-07 13:29:00

关键词:黑卡 实名制 运营商 老用户 严打

据了解,目前至少有1.6亿以上的老用户仍没有实名制,这还不包括一个身份证注册多张手机卡的“人卡不符”的情况。该人士表示实名制增加运营商在渠道的投入成本,进行设备铺设、人员培训、提升代理门槛,即便增加投入,也依然有很多漏洞。

  严查一人5张手机卡,运营商称仍有1.6亿以上老用户没有实名,增添设备将花费几十亿元

  新京报讯 (记者林其玲)昨日记者获悉,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印发《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简称“方案”),从今年1月1日起,将在全国联合开展为期一年的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并要求电信企业到今年底用户实名登记须达9成以上。

  用户身份证将联网比对

  电话“黑卡”是指未进行实名登记并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实施通讯信息诈骗、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移动电话卡(含无线上网卡)。利用电话“黑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成本低,追查困难。

  方案要求,从2015年2月1日起,基础电信企业和虚拟运营商的各类营销渠道在为用户办理电话入网手续时,停止人工录入方式,改用专用移动应用程序(APP),与“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联网比对,实现系统自动录入用户身份信息。

  9月1日起,电信企业各类实体营销渠道要全面配备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核验用户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件。此外,电信企业要对以同一身份证件在一个省份内登记了5张以上移动电话卡等用户为重点,进行信息核查。

  据记者了解,“实名制”在落实中并不理想。2014年工信部组织的暗访发现,仍有大量违规网点未按实名制要求办理入网业务。

  身份证设备厂家最受益

  据中国移动的相关人士透露,2013年9月之后的新增用户,目前三家运营商已经做到80%以上的实名制,但此前老用户的实名认证工作推广困难。

  据了解,目前至少有1.6亿以上的老用户仍没有实名制,这还不包括一个身份证注册多张手机卡的“人卡不符”的情况。

  中国移动人士透露,根据三部委规定,今年运营商要在所有渠道铺设一台二代身份证识别器,目前仅移动的渠道网点就超过百万家,其中97%的网点为社会渠道。

  新京报记者在电子商务网站搜索发现,目前这样一台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的售价多在1000元以上,好的设备售价接近4000元。

  以此计算,三家运营商在二代身份证识别器的投入就达到几十亿元。此外,运营商还需要向公安部额外缴纳一笔信息核对费用。

  ● 2010年

  工信部就宣布实施手机用户实名登记制度,但当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支持,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 2012年12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将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保护和电话用户实名制纳入法律层面。

  ● 2013年7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出台了《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和《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

  ● 2013年9月1日

  正式实施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工信部在各地、各企业全面检查的基础上,组织对14个省份社会营销渠道进行暗访。

  ● 2014年2月

  工信部宣布新增电话用户实名率达99.1%,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率达82.4%。

  ■ 相关

  专家称实名制困难重重

  一位电信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实名制困难重重,尤其是在报刊亭等社会渠道售卖的电话卡,违规操作漏洞很多。

  该人士表示,运营商的社会渠道很复杂,发展用户成本较低,有些用户每月消费不到十元,有的只是租房等短期使用的电话卡,用户本身也有匿名的需求。

  此外,该人士表示实名制增加运营商在渠道的投入成本,进行设备铺设、人员培训、提升代理门槛,即便增加投入,也依然有很多漏洞。

  “比如代理商可以用一个身份证办理大量电话卡,虽然是实名了,但人和卡并不相符。也很难通过手机卡实名制,彻底解决电信诈骗、垃圾短信的问题。”

  该人士表示,此外以前未实名登记的老用户,虽然各基础电信企业采取优惠便利措施,吸引老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补登记,但是这些老用户主动性不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彦芬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