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要闻 > 文章

国际油价跌破50美元? 2015年低油价成常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张 乔   2015-01-06 09:57:00

关键词:油价跌破 油价下跌 国际石油价格 油价继续 国际问题

日前,英国《金融时报》在对全球大势预测中指出,国际油价将会在2015年跌破每桶50美元。截止2014年12月31日收盘,纽约油价跌至每桶53.27美元,与年内高点相比几近“腰斩”;在2015年的首个交易日,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继续下行,收于每桶52.69美元。

 

                 本报资料图片

  日前,英国《金融时报》在对全球大势预测中指出,国际油价将会在2015年跌破每桶50美元。2015年会是油价继续跌跌不休的一年吗?低油价又将带来什么影响?

  断首又斩腰,暴跌难再回弹 

  过去的一年里,国际原油价格经历了“断崖式”下跌。

  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从高位陷入了连跌的无底洞。7月底,美国原油价格跌破每桶100美元。10月,油价跌破每桶90美元。11月份,欧佩克拒绝了减产以提升油价的建议,更是加剧了油价下跌势头。

  截止2014年12月31日收盘,纽约油价跌至每桶53.27美元,与年内高点相比几近“腰斩”;在2015年的首个交易日,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继续下行,收于每桶52.69美元。

  分析普遍认为,国际油价下跌的局面还将继续,预计2015年上半年国际油价甚至会跌破每桶50美元;到下半年市场可能出现适度反弹。与2014年相比,原油年均价将大幅下滑。

  看不见的手,市场还是阴谋 

  半年多来,油价似乎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猛然拉下水。这只手究竟是市场规律,还是政治阴谋?

  从经济学观点来看,供大于求是造成此次油价暴跌的直接原因。英国《金融时报》指出,油价自去年6月中旬以来已下跌近50%,期间美国页岩油产量猛增,加上欧洲和亚洲需求疲软,加剧了石油供应的严重过剩。

  产油国一反常态,纷纷“任性”地表示,不减产!除了欧佩克继续维持产量,俄罗斯2014年产油量同比增长0.7%,为苏联解体后最高水平。

  阴谋论者则认为,这场石油价格危机,其实是美国联合沙特对俄罗斯进行的一场经济上的“斩首行动”。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不是第一次玩弄操纵石油价格的战术了。1985年,军备竞赛正在如火如荼时,美国与沙特联手增产降价,国际石油价格立刻大幅下跌,苏联财政土崩瓦解,并间接导致其解体。

  如今,俄罗斯经济对石油的依赖与苏联时期十分相似。美国坐拥巨量能源储备,再加上与沙特的战略联合,展开一场石油价格攻势来拖垮俄罗斯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夏义善认为,低油价是上述两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供大于求是主因,美俄博弈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低价成常态,危机抑或契机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低油价或将成为新常态。摩根大通预计,油价将在2015年第一季度触底,下半年供需平衡后,油价将有所回升。但分析人士称,原油交易再次回到每桶100美元可能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夏义善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他相信2015年油价将会跌破50美元,而且油价低迷状态将会持续一年半到两年。他认为,只有供求恢复平衡,油价才有可能回升。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美国和欧佩克,还是其他产油国家,都没有减产的迹象。

  油价下跌是把双刃剑。对于俄罗斯而言,低油价是个坏消息。俄罗斯央行公布的季度报告警告说,如果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维持在每桶60美元的水平,在2015年,俄罗斯国民经济毛收入将减少4.5%到4.8%。但是,夏义善认为,俄罗斯也应从危机中看到国家经济转型、拓宽市场的变革机会。

  对于美国而言,低油价并非长久之计。《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指出,油价大幅下滑使消费者减少了汽油开支,但这将对从得克萨斯州到北达科他州的美国石油开采热潮构成威胁,影响美国新能源的发展。

  据《金融时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名权威经济学家称,油价暴跌为全球经济“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可能让全球经济增长率提升0.3至0.8个百分点。尽管有人认为这个观点过于乐观,但还是给了艰难缓慢前行中的世界经济一个希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彦芬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