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训像
大众网聊城6月11日讯(见习记者 牟景起)“黑狗白狗你别咬,我是办义学的武七跑不了……。”这是《武训兴学歌》中的一首《武训要饭狗不咬》其中的几句歌词。正是这一首首的兴学歌印证了武训数十年的讨饭生涯,而正是通过这段极具传奇色彩的经历,最终办起了一所所学校。今日上午,大众网记者走进冠县文化局,与任金光老人畅谈当年武训的那段传奇经历。
传奇(一):主人轰出门 立志要饭办学
任金光告诉记者,关于武训的民间传说,大约有四十几个故事,说起他的传奇人生,就要从他从小给地主打长工说起。
武训乃冠县柳林人士,很小就没了爹,跟着娘串百家门,吃百家饭。长大后,就跟别的穷家孩子一样,找个地主家扛活当长工。然而就在当长工期间,因为记账的问题,他被主人轰出了门。
“当时扛活的规矩是,工钱一年一给,平时家有急事,可以找东家支点钱用,年底腊月二十三算账。但是到了腊月二十三,该结账了,武训本来高高兴兴地去领钱,好拿回家和娘过个好年。谁知地主打开账本,算盘珠子一拨拉,说武训把八吊钱都支走了。武训说他就借了三回钱,总共两吊钱。两个人就吵了起来,武训又不识字,不会看账本,吵到最后,那个地主喊来人把武训打了一顿,拉出去扔到了大门外。”任金光说。
武训被赶出后又疼又气,为了不让娘知道,就挣扎到一个破庙里,三天水米没沾牙。三天后,他开始满大街要饭,立志要办学。
“当时武训感觉受了极大的委屈,感觉是因为自己不识字、没文化才受了别人欺负,就决定讨饭要钱修个义学院。当时他说这话,很多人都以为他疯了,然而谁又能想到,他这一要就要了30年,一辈子没娶妻生子,办成了学校。”
传奇(二):讨饭转放债终圆办学梦
武训靠着讨饭、要钱、拾线头缠线蛋卖钱、给人推磨压碾,慢慢也攒了一些钱。可他心里一算账,只凭着这样攒几个小钱是不行的,于是就想到了放债收利息。
“当时武训找了个心眼好且有钱有势的娄峻岭娄老爷,帮他放债收利息,就这样极大增加了武训的‘收入’。”任金光说。
之后,武训又将这些钱买了230多亩地,自己当起了小地主,翻了身。
“经过他这么一系列的‘运作’,大约攒了7000多吊钱,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了,这时候也有人给他说亲,但是他一心想办学,终身未娶妻生子。”任金光说
最终,武训通过多年的打拼,终于在柳林修了他的第一处义学“崇贤义塾”,从此他出了名,大小官员、老财大户纷纷捐钱。
传奇(三):再接再厉 千佛堂“结义”建第二学堂
在建成第一处学堂之后,武训开始计划建第二处学堂,但是苦于自己手里资金有限。在离武训家武庄不远有个村子叫庄科,村里有座庙叫“千佛堂”,庙里有个和尚叫了证。
“这个了证是位高僧,他和武训的相仿之处,就是整天四方化缘,得了钱不舍得吃、穿,就为了完成自己许下的一个大愿,那就是把“千佛堂”翻盖成“万佛堂”。可是,干了好多好多年,算算攒下的钱还不够,他一下子就想起了武训。”
两人住的地方本来就不远,经过一番沟通后,最终他们二人合力在杨二庄盖了第二处义学,叫“育英堂”。
效应:皇家授匾 巡抚带头募捐
再建了两处学堂之后,武训的事迹在当地已经是众人皆知。这时,又有临清富人,资助他在临清市建了第三处学堂。
“当时那个富人是当时管临清关税的一个人,相当有钱,他在听了武训的故事之后,就资助他在临清建了第三处学堂,叫‘御史巷义学’,也就是现在的临清市武训实验小学。”
任金光告诉记者,武训的事迹当时已经响遍全省,当时的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义行后,特下示召见。
“张曜闻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这直接引领了一波捐助武训办学热潮。当时的富商、官绅纷纷捐款。”
“武训效应”迅速传遍全国,当时的光绪帝曾亲自授匾给他。
“给武训颁以“乐善好施”匾额,并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其名声由此大振。”
1896年4月23日,武训在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终年59岁。
“回顾武训这一生,以他的名义办的学校虽然只有三所,但是由他掀起来的办学效应,已经响彻全国,之后的40几所学校全是因武训义举所建。”任金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