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建议大运河保护利用需加强顶层设计

2015-08-26 15:32:00来源:大众网作者:王传胜

  24日下午,与会专家举行分组讨论。大众网记者 王传胜 摄

  与会专家学者认真听取大会发言。大众网记者 王传胜 摄

  大众网聊城8月25日讯(记者 王传胜)8月23-25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聊城卫星会议召开,70余位中外历史专家学者汇聚聊城,围绕“运河文化与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展开主题研讨,专家们对后申遗时代大运河保护和利用提出宝贵建议。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姜师立说,中国大运河最大的特点就是线性和活态,流经35个城市,全长3200公里,遗产要素丰富,它区别于其他遗产的鲜明特征就是仍在使用当中,山东济宁以南段近900公里河道仍在通航。以大运河扬州段为例,其每年运输量都在一亿吨以上,相当于3条京沪高速的运量。这就导致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复杂性。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李泉同样认为,大运河文化遗产是一条叠加的文化线路,遗产点分散,且各遗产点构成差异大,这就导致保护难度大,且保护方法差别大。“可观赏性强的遗产点,比如南方历史文化街区,容易受现代审美观念及市场需求的影响而改变其内涵;而北方的河道、船闸可观赏性差,就容易因不受重视年久失修损坏。”

  李泉建议,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统一规划、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提到世界文化遗产,人们便会和地方旅游业结合起来。要切记做好保护工作,在不损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不能迎合某种潮流而改变其文化内涵。”

  来自济南社科院的专家王征认为,加强大运河的保护利用,需抓好顶层设计。随着现代交通能力的变化,运河的运输功能正在弱化,但是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功能却在不断彰显。京杭大运河绵延经过2市4省,形成了一条运河文化的壮锦。经过初步估算,这2市4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文化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动漫、电子商务、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主要集聚在这条线路上。

  王征说,种种数据证明,大运河沿线凝聚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大运河成功“入遗”为这些优质文化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申遗成功后,大运河及其周边资源如何可持续发展,是后申遗时代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鸿杰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