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李乐涛
西湖镇孙楼村,春日暖阳下,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映入眼帘。(图片由西湖镇政府提供)
棚中,长势喜人的芸豆、尖椒等果蔬透露着丰收的喜悦。
建蔬菜合作社,解决了蔬菜销路之忧,也带动了周边贫困村民的就业。
大众网聊城4月12日讯(记者 赵志鹏 袁志威 实习生 刘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人才振兴是保障。阳谷县西湖镇立足自身优势,以产业为基础,以人才为支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农民发展蔬菜大棚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蔬菜种植是西湖镇农民的传统种植业之一,种植经验较丰富,镇上依托部分行政村土地流转,2017年新建了高效日光温室基地6个。在现有2800余个大棚基础上,进一步扶持壮大了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形成了规模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
孙楼村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村民搬进了二层小楼房。
兴建高标准冬暖式大棚150余个 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两番
“现在村街面上几乎看不到有人散步闲聊,因为家家户户都在大棚中劳作,一年四季不闲着,争着抢着想创意、找销路,努力让果蔬提质增效。”4月10日上午,大众网记者来到阳谷县西湖镇孙楼村,春日暖阳下,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映入眼帘。棚中,正在忙碌的菜农不时在秧苗架间来回穿梭,长势喜人的圣女果、芸豆、尖椒等果蔬更是透露着丰收的喜悦。
西湖镇孙楼村村支部书记青增亮介绍,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农民又有了新愿景。“孙楼村地处阳谷县最西面,由周边四个自然村组成,2015年之前,村里贫富差距较大,1000多人口的孙楼村贫困户占据了一半多,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青增亮说,三年前,孙楼村农业结构单一,村民没有副业、生活落后,只能靠种地维持基本生活。而年轻人虽然外出务工,但收入甚微。
依靠政府贷款支持,从2015年起,孙楼村开始大规模兴建大棚,实行水肥一体化的施肥灌溉模式,推广应用优良种苗、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有机肥料,保障无公害蔬菜的品质,使果蔬实现提质增效。
孙楼村先后成立了蔬菜批发市场、振峰果蔬合作社、高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果蔬产业发展越来越兴旺。截至目前,村里共建有高标准冬暖式大棚150多个,占地近500亩,人均年收入由之前的2000元增加到8000元,每户年收入十万元到二十万不等,全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村里有了蔬菜批发市场,菜农们不再愁销路,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都有我们的客户。”青增亮说,为了确保大棚种植效益,村里组织大棚户分三批去寿光、临淄和河北省无极县参观学习,又邀请了寿光的蔬菜专家来孙楼,对大棚户提出的黄瓜种植、病虫害防治和施肥等问题进行现场培训。
在发展果蔬产业的同时,孙楼村还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改造了全村电网,村民搬进了二层高的小楼房,家家户户通上了天然气,取暖、健身器材、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80后回乡大学生高喜良在大棚中查看芸豆的长势。
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80后大学生建大棚种出富裕路
在西湖镇尹洼村,2014年33岁的高广参凭借丰富经验和过硬本领建起了孟珠蔬菜合作社。“原来我们这里卖菜难,销菜都要去周边地区,蔬菜常常会被压价,为了不让村里菜农愁销路,我们几个年轻人便建了这个市场。”高广参说。
有了蔬菜合作社,不光解决了蔬菜销路之忧,也带动了周边贫困村民的就业。高广参告诉大众网记者,合作社工人最多的时候能达到四十人左右,工人包装一箱菜能获利三元,一个月有三四千的收入,年收入也能达到近五万元。
“目前,我对自己的市场很有信心,前段时间去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实地调研过,下一步,将以直供一线城市超市的销售方式,广州以黄瓜为主,上海、武汉、嘉兴等地以扁豆为主,打造自己的蔬菜品牌。”漫步于田间地头,高广参自豪地介绍到。
与高广参立足蔬菜合作社,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不同的是,尹洼村的另一位80后大学生高喜良凭借活跃的思维、灵活的头脑和丰富的创业经历,很快成为同村群众眼中的一位“新农人”。
1997年,毕业于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技工学校的他,曾先后在深圳、哈尔滨、沈阳等地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这一呆便是六年。“那时候年轻气盛,不服输,总想在外面闯一闯。”高喜良说,虽然在外地每个月能拿到四五千元的工资,但一年到头基本存不住钱。
2009年,经历了在沈阳的创业失败后,高喜良毅然回到家乡建起蔬菜大棚。“现在一个人打理这2个占地3亩多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年收入能达到近八万元,安心、稳定是回到家乡后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高喜良告诉大众网记者,回来之后可以照顾家庭,收入也比较稳定,跟以前相比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因为切实感受到种植蔬菜大棚收益可观,尹洼村高学历回乡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仅仅是我熟知就有十多个。”谈及下一步的发展思路,高喜良挠了挠头笑着说,希望明年能多拓展几项果蔬种植产品,和青年农户联合创业,带动更多村民种出富裕路。
菜农正在果蔬大棚中采摘圣女果。(图片由西湖镇政府提供)
做好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蔬菜品牌提升竞争力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在西湖镇,像孙楼村、尹洼村这样以发展“温室大棚”、种植果蔬为主的乡村还有很多。阳谷县西湖镇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7000多亩,辐射带动2000亩,年总产各类蔬菜10万吨,形成了以芸豆,黄瓜,彩椒种植为主,以生态采摘,观光为辅的蔬菜基地。平均每亩日光能温室收入在6——8万元,蔬菜种植将逐步成为西湖镇农民增收致富、解决长远生计,实现乡村振兴的优势主导产业。
那么,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西湖镇又将如何描绘好果蔬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呢?西湖镇镇长侯庆涛告诉大众网记者,西湖镇将进一步扶持壮大高标准蔬菜温室大棚,力争以农业为主业的群众户均一个棚,切实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同时,抓好人才振兴,引导有文化有头脑的青年回乡参与蔬菜产业,开展合作经营,实施能人带动,解决新技术推广和销售渠道问题。
“在做好产业、人才振兴的基础上,做好提质增效,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创建无公害菜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益。”侯庆涛介绍,在一三产融合方面,推广体验式、休闲式农业,将农业生产与城市人口休闲、娱乐、美食等有效结合,搞活农业让农民乐在农中,同时吸收贪困人口参与,彻底解决脱贫难题。
为满足蔬菜市场多样化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西湖镇正在建设冷库冷藏,对蔬菜进行预冷降温处理,有效解决蔬菜的保鲜存贮,满足冬季蔬菜市场的需求量,也便于长途运输打入外地市场,提高蔬菜生产附加值。形成淡销季节存贮,旺销季节出售,实现蔬菜市场“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超季返季,四季均衡”。
此外,西湖镇还将通过蔬菜基地运作,设计规范包装,统一标志,打造蔬菜品牌,提高西湖镇无公害化蔬菜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规模化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增收渠道,实现乡村振兴。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