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清丁马甲鱼走出传统养殖模式 做强延伸产业链可创百亿元年收入

2018-01-03 20:4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侯晓

  董事长魏保领介绍丁马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产品。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丁马甲鱼。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甲鱼养殖池。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大众网记者 侯晓

  “天下甲鱼看丁马,丁马甲鱼甲天下。”说的正是临清特色农产品丁马甲鱼。临清历史悠久,因运河而繁盛,特色美食数不胜数,丁马甲鱼绝对值得一书。丁马甲鱼,又名"黄运甲鱼",因原产于临清魏湾镇丁马村的马家湖而得名。

  临清丁马甲鱼名声享誉国内,搭乘着聊城农产品整体品牌“聊·胜一筹!”快车道,丁马甲鱼开始游向寻常百姓家,逢年过节,已成为市民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不过,在临清丁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魏保领的思维里,就鱼吃鱼远远不够,他还有更深远的规划。

  创业:

  19人挖出32口养殖池

  魏保领是一位已年近七旬的老人,是丁马村的老支书,更是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说到丁马甲鱼,魏保领立刻打开话匣子,向大众网记者分享了他艰辛的创业历程。

  1992年,时任丁马村支部书记的魏保领注意到,村里闲置400多亩窑坑地。如何利用起来?魏保领费尽心思。由于是盐碱地,并不适于耕种。魏保领立刻想到了马甲湖中的甲鱼,为什么不尝试下水产养殖呢?

  为此,魏保领专门远去浙江,参观学习当地的水产养殖经验。在浙江,魏保领不仅学习养殖技术,还时刻关注着水产价格行情。他了解到这样一条信息,当时,甲鱼市场价为7-8元每斤。仅仅过了一年,1993年,甲鱼市场价竟飙升至60-70元每斤。

  魏保领洞察到其中的商机,下定决心带领村民搞甲鱼养殖。说干就干,这年冬天,魏保领带领村里18个年轻小伙子,扛上铁楸,推上地排车,到田间挖池子。为食宿,他们垒起两间不足20平米的简易房,支起一口大黑锅。为御寒,他们在屋顶铺满玉米秸秆,四面裹上一层塑料布。

  为节约劳作时间,魏保领和18个年轻人直接在田间就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仅一个冬天,19人挖出4口共计20亩的养殖池,这便是最早的临清丁马甲鱼养殖场。后来,大干半年,将养殖池数量扩展至32口。

  摸索:

  为寻苗种走了不少弯路

  池塘建起来了,苗种哪里来?购买苗种的资金哪里来?如何保证苗种的持续供应?魏保领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对他来说,资金恐怕是最大的难题。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36元每尾鱼苗的价格是个天文数字。不仅如此,还要保证苗种的数量和质量。

  为克服资金不足的难题,魏保领等人决定自己捕捉,自己繁育。当时,在聊城有四大水域可供选择,分别是丁马村附近的小运河、马夹河、徒骇河和黄河。仅搜集苗种这项工作,便持续了一年时间。经过努力,魏保领等人在四大水系共搜集到1.5万只野生中华鳖。

  为保证苗种的数量,魏保领四处打听,到全国各地寻找苗种。其间,发生了不少故事,至今说起来,魏保领本人忍不住都要笑。1994年的一天,经打听得知,河北石家庄有甲鱼苗种出售,魏保领兴奋地驱车前往。稍稍失望的是,卖主只有七八只甲鱼苗。

  “有几只算几只吧,总比没有好。”魏保领这样想。可回到家的魏保领越想越不对劲,经仔细鉴别,才发现这并不是中华鳖,而是南方龟。两者外观过于相似,不仔细看根本无法分辨。现在说起来,魏保领啼笑皆非。

  魏保领说,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尽管本地水系生存大量野生甲鱼,尤其在丁马村的马家湖,但对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寻找苗种的过程也是认识甲鱼的过程,虽说走了不少弯路,但积攒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财富。

  至少,魏保领注意到,甲鱼的市场受欢迎程度开始呈现爆发之势,不仅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浙地区,北方不少城市也开始对甲鱼产生兴趣。同时,魏保领坚信,甲鱼养殖绝对可行,对贫瘠的丁马村来说,这可是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波折:

  养殖场一度濒临倒闭

  魏保领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甲鱼养殖产业高速发展时期。1994年前后,甲鱼国内市场价格普遍达到每斤160元上下,后来甚至达到几百元。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量,临清丁马甲鱼养殖场赶上了好光景。

  短短四年,丁马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每口养殖池投放甲鱼数量多达5000-6000尾,效益不断处于上升趋势。不过,从1998年开始,甲鱼价格开始出现急速下滑趋势,由每斤几百元降到每斤几十元甚至十几元。

  后来,养殖场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对养殖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养殖设施出现严重老化,导致甲鱼开始出现大面积疾病,致使甲鱼大量死亡。魏保领回忆说,当时的伤残病死甲鱼要用三轮车往外拉。这让魏保领有些措手不及,1999年养殖场几乎濒临倒闭。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魏保领不急不躁,带领技术人员轮流值班,观察并记录甲鱼的活动情况。同时,带着问题和病死甲鱼到济南、北京、上海等地求医问药。经过专家努力,终于解决了甲鱼病的防治难题。

  魏保领说,相比于疾病,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丁马养殖场一样,几乎同时间,国内甲鱼养殖产业出现爆棚现象,产量远超出市场需求。尤其在南方地区,气候适宜,水系众多,多采用高密度温室养殖方式,年产量远远高于北方。

  魏保领说,一般来说,甲鱼需要合理正常的冬眠,温室则改变了甲鱼的生活习性,本来需要4年长到1斤半,只要1年便可达到1斤。在这方面,魏保领并未照搬南方模式,而是采用温室与自然养殖相结合,不仅缩短了甲鱼的休眠期,还保证了甲鱼的健康生长。

  随着各项改革治理措施的顺利进行和甲鱼病的有效控制,加上甲鱼市场趋稳回升,临清丁马甲鱼很快迎来了第二春。到了2003年,养殖场彻底摆脱疾病困扰,不仅起死回生,而且利润连翻四番,重新驶进发展快车道。

  转型:

  延伸产业链激发新动能

  走出困境后的丁马养殖场在魏保领的带领下相继完善了厂区规划,行政管理体制,还建起了生态绿色养殖基地。不过,养殖场此后的发展道路并不能说顺风顺水。一方面,国内甲鱼市场渐趋饱和,另一方面,面对强大的市场竞争,丁马甲鱼的价格优势开始弱化。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魏保领决定。实际上,早在1998年,魏保领便有转型的计划。不过,养殖场出现的各种困境让他心有余力不足。几番波折过后,魏保领坚定了当初的想法,“想要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走出一条转型升级之路,传统的养殖路子会越走越窄。”

  如何转?还得在甲鱼身上做文章。都知道甲鱼肉质鲜美,可做美味佳肴,可不要忽略,除了肉,甲鱼的头、脖、血、肝及肠等多部位,都极具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A、B1、B2等。“只有将甲鱼进行深加工,才能最大化地创造价值。”魏保领说。

  2003年,丁马养殖场改制,摇身一变,成为山东丁马科技有限公司。在保留原种保护、生物育种、绿色养殖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甲鱼深加工的研究开发之路,这也预示着临清丁马甲鱼正式步入全面提升发展阶段。

  短短几年时间,新的办公大楼交付使用,新的厂房拔地而起,各类研发型技术人才蜂拥而至。2007年,临清丁马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养殖户不断增加,养殖规模及养殖产量迅速提高,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目前,丁马科技有限公司具备省级中华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水平,综合研发能力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方向扩展至生物饲料、中华鳖深加工技术研究、生物医药开发等领域。另外,生物制药、生物化妆品、生物制剂等项目正在研发中。

  “以前我们购买别人的饲料,现在,我们有了技术,不仅自己研发,为我所用,还可以供应其它甲鱼养殖企业。现在,我们不仅养殖甲鱼,还涉足生物制药,高钙、罐头、功能及保健食品等领域。”魏保领说。

  目前,丁马科技已研发出50多种产品,包括甲鱼胶原蛋白肽、高钙食品高钙宝、甲鱼血酒、甲鱼胆酒、速冻食品全甲鱼肉丸、即食食品五香丁马甲鱼、丁马甲鱼汤等,其中,多项产品弥补了国内空白。

  规划:

  打造运河丁马休闲养生项目

  说到未来战略规划,魏保领表示,公司已投产3.1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高钙食品项目;投资8.1亿元建设4500亩现代化精品丁马甲鱼养殖基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繁育丁马甲鱼苗种2000万只,年养殖丁马甲鱼1.5万吨,年产高钙食品5万吨及其他食品2万吨。

  公司还将投资2.38亿元建设运河丁马休闲养生旅游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处于前期调研中。魏保领说,去年2-3月份,仅两个月时间,公司便持续接待了2万游客,可见消费潜力巨大。该项目建成后,可具备每年20万人的接待能力。

  另外,公司正在筹建3个后备项目,分别是,生物制药项目,生物化妆品项目及生物制剂项目。开展技术研发课题2个,分别是,研发维生素B17提取分离及生物技术放大课题项目,为探讨癌症病治疗提供技术基础;研发甲鱼卵抗凝因子提取分离及生物放大课题项目,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技术支撑。

  “待这些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对此,魏保领自信满满。不过,对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说,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将临清丁马甲鱼打造成世界知名品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