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山东聊城在这个春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4月7日,2016山东聊城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现场共洽谈项目186个,拟签约项目61个,总投资额达511.5亿元。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山东聊城在这个春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月7日,2016山东聊城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现场共洽谈项目186个,拟签约项目61个,总投资额达511.5亿元。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聊城在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供应、生态建设、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能源资源保障、优质劳动力输送、生活必需品供应等方面都将面临着借力发展的难得机遇。
这个在明清时期因京杭大运河而繁荣兴旺400多年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在新时期,因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山东省会城市经济群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战略叠加区,再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一张宏伟蓝图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蔬菜“打头” 借势发展
2015年11月,聊城市农委与北京首农集团开展合作,聊城的蔬菜直供直销北京餐桌,开辟出了一条农产品进京的绿色长廊。自此,每天都有六七辆装满新鲜蔬菜的车,浩浩荡荡地开往北京,同时解决了聊城农民卖菜难和北京市民买菜贵的问题。
成为北京的“菜园子”,让素有“中国蔬菜第一市”的聊城充分发挥了其区位优势。作为入京南北交通干道上的重要城市,聊城具备着承接南方水果储存、周转,外地进京蔬菜分拣、清洗、包装等初加工功能的能力。目前,聊城蔬菜每天销往北京市场近10万斤。
蔬菜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尤其是2015年底国家支持聊城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聊城加快绿色崛起带来了滚滚春潮。
“首都地区有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信息优势,聊城则具有成本优势和环境容量优势,要抓住机遇。”早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聊城市委书记徐景颜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融入京津冀,聊城的优势还远不止于此。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总产“十三连增”,个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服务业占比达到37.1%;
初步形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聊城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和横跨东西的邯济铁路在聊城交汇,形成“黄金大十字”,青银高速、济聊馆高速和正在建设的青兰、德商高速,构成“丰”字型高速公路体系。十三五期间,郑济高铁建成通车,开工建设京九高铁、聊泰铁路、德郓高速、聊城机场,构建成“米字型”铁路网、“田字型”高速公路网。
深入实施区域战略。被列入国家中原经济区、环渤海合作发展经济区,被定为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东向出海的桥梁纽带城市,享受到中部地区产业政策,列入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
聊城还是一座物华天宝之城,资源丰富,发电装机容量达810万千瓦,占到山东省的十分之一。
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更离不开聊城广阔的发展空间。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林。”去年以来,聊城打好优化发展环境的组合拳:一年削减行政审批事项33项,将2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取消投资审批18项前置手续,取消和免征了7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在全省率先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改革全面落地,率先实行国地税联合办税……
一手抓“松绑减负”,一手还要“加压鼓劲”。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市委、市政府实行了“星期六企业工作日”制度,和“金融工作日”制度,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跳出聊城看聊城”。当前,聊城需要精准确定自身的功能定位,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利用北京疏解功能、转移产业、辐射要素的巨大机遇,主动搞好功能、产业、城镇、要素、交通、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对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深度融入 聊城“十三五”打造多个“基地”
深度融入京津冀,是聊城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在今年的聊城两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景颜在参加临清代表团审议时就曾指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提升自身水平,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要有全球化视野,在全球配置资源。事实上,聊城现在不缺少国际化视野,缺少的是机遇。同样,转型升级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攻方向。有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信息优势的京津冀产业转移,对聊城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深度融入京津冀,是聊城要努力抓住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那么,怎么融入?
在今年聊城两会上表决通过的聊城市“十三五”规划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要抓住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机遇,打造多个“基地”。
具体体现在,要围绕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经合资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不断提升供应京津冀地区的农产品在全市总产的占比,打造京津冀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要把握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契机,完善各类园区基础设施,抓住北京三环内教育医疗、物流、科研院所、企事业总部批量外迁、北京市一般制造业外迁的功能疏解机遇,实行对接化、定制式、个性化招商,引导企业与京津高端产业协作,吸引跨国公司、大型央企落户聊城,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要围绕人力资源优势,建立完善上下贯通、城乡一体的劳务服务体系,提高输入京津的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打造京津冀优质人力资源输送基地;
要围绕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景区建设、配套设施、产品设计、线路策划、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合作,打造京津冀养生旅游度假区。
市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融入京津冀,其实就意味着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要素的承接和优化配置。这对于聊城来说,意味着诸多机会。
剑指高端产业 书记、市长“马不停蹄”
为扩大优质高效投入,实现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开门红,聊城市确定2016年全市招商引资实现到位资金800亿元。
实际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对接京津冀工作,围绕对接央企和高校院所,招大引强,招才引技引智,曾连续8年在北京开展招商接活动。
去年6月7日至8日,市委书记徐景颜专程赴京拜访新华联和汉能集团,推介了合作项目,达成了良好的合作意向。枝繁巢暖落凤多,中冶集团、中色矿业集团、大唐集团、新华联集团等一批央企、知名民企先后落户聊城。
国家明确聊城融入京津冀协调发展区后,市委、市政府更是多次开会调度安排,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接。在3月份开展京津冀集中招商月活动的基础上,于4月7日在北京召开聊城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争取驻京企业和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促进聊城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市委书记、市长更是亲自带队上场,四处拜访“找钱”,领队进京招商,掀起了实干热潮。
3月21日,市长宋军继率团专程赴京“卖菜”,首农集团将逐步扩大聊城蔬菜在北京市场的份额,并逐步扩大到畜禽产品;3月21日至22日,宋军继市长还率队在北京、天津分别走访了首农集团、普天集团、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协会、新华联集团、天津大学和天津力神电池公司等企业、行业协会和高校,对前期洽谈的项目进行了促进,提出了更广、更深合作的目标和要求。
4月6日下午,赴京参加聊城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的聊城市委书记徐景颜、市长宋军继,与阿尔法航空制造集团公司总经理俞昌生进行座谈。阿尔法航空集团公司已与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协议,将在聊城开发区投资造飞机。每年生产50架,而在新西兰,每年的产量是12架;4月6日至7日,市委书记徐景颜、市长宋军继分别带队拜访了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中国青年海归协会、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中航国际、华润医药等驻京企业和单位,积极推介聊城的产业和项目,争取它们对聊城发展的支持。
聊城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座谈会之前,聊城特别提出要突出招大引强,要求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加强对国内外500强、央企的研究。围绕企业投资重点,瞄准具有转移可能的知名企业,有针对性地策划、论证招商项目,主动对接京津冀区域非首都功能转移产业,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有声势、见实效”的对接活动,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聊城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各级各部门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对接了中广核集团、普天集团、首农集团、保利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联系了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拜访了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中国青年海归协会等一批知名专业协会,洽谈了一批优质投资项目,签约了一批合作协议,取得了初步成效。
初步统计,截至3月20日,全市围绕京津冀派出团组招商300多批次,已签约项目12个,待签约项目18个,正在洽谈中的项目56个。
而4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座谈会更是取得丰硕成果,共洽谈项目186个,拟签约项目61个,总投资额511.5亿元,其中合同项目33个,计划投资额276.6亿元;协议项目28个,计划投资额234.9亿元。这次现场签约的重点项目有26个,总投资额326.7亿元。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奋进中的聊城,已经做好了融入京津冀、借势登云梯的准备,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聊城将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以更加宏观的视野、开阔的思路、开放的胸襟,不断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成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加速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