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聊城12月16日讯(见习记者 李乐涛)今年4月份,崔成立、宿世震、李云峰、隆伟、陈仁友五人,作为山东省卫生厅选派第二批“第一书记”,来到阳谷李台镇的大寺一村、大寺二村、临河一村、甄台一村以及武堤口一村五个村进行帮扶工作。半年多来,五位“第一书记”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这一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新建或翻修了5所卫生室,让家家通上了自来水,盖起了高标准蔬菜大棚,助学助残扶贫困,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截至目前,拒不完全统计,五位“第一书记”已为五个帮扶村投入近千万元。
站在自己曾经“汗流浃背”的地方,几位“第一书记”感慨良多
“第一书记”崔成立与种植户在高标准大棚里讨论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亲自上阵 建起高标准蔬菜大棚
崔成立介绍,山东省卫生厅帮扶的聊城市阳谷县李台镇5个村地处鲁豫两省交界处,位于阳谷县的最南端,与河南省台前县接壤,是历史上《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的发生地。这5个村均属于纯农业村庄,农民世代以种植单一粮食作物为主。虽有部分道路硬化,但损坏严重,没有通自来水,广播电视、信息宽带覆盖不全。旱涝保收田数量严重不足,没有致富项目,村两委没有办公场所,村卫生室条件较差,没有卫生保洁制度及垃圾集中收集设施,没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没有健身场所,生态环境不好,更没有就业保障措施。制约帮扶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旱不能浇,涝不能排,金堤河滩区浅层地下水质较差,含氟量高,不适合人畜饮用:二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条件差,农田水利设施极度缺乏。
面对现实情况,五位“第一书记”说干就干,决定先从增加村民收入入手。蔬菜大棚项目从第一批“第一书记”就开始实施,到工作交接时,已经完成了85%。接手后,5人精打细算,所有经费交由专人管理,采购原材料坚持亲自考察,“货比三家”,一起与商家谈价格,一起在合同书、发票等单据上签字,“务必使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崔成立说,“有时候为了节约几分钱,我们几个能与商家争上半天。说实话,给自己买东西也没这样讲过价。”其实,崔成立心里有本帐,假设每种建设材料单价省下一分钱,换算到14万平方米的工程量上就是上千元,如果能上下一角钱,那就省下上万元。而这上万元,可以帮村里做太多事情了。
6月22日早上,一卡车大棚膜送到了村里,急需卸货。为了节约经费,5位“第一书记”把袖子一撸:“自己干!”“要知道,每件大棚膜可有300多斤重,几个人合力要搬起来都非常吃力,”李云峰告诉记者。最后,用了5个多小时,83件大棚膜全部卸完并运到驻地的院内存放。7月23日晚上7点左右,又一批大棚膜60件从广东抵达,此时刚刚下过大雨,道路泥泞不堪,5位第一书记二话没说,又一次亲自上阵,完成了大棚膜的卸货和转运。就这一次,就节约了人工成本费3000余元。
崔成立告诉记者,直到后来大棚建好了,他们5个人才知道,要建好一个蔬菜大棚,卸货是最简单的一项工作了。所有的原材料备齐以后,重头戏才刚刚开始,而这头场戏就是大棚覆膜。覆膜是个精细活,一不小心就会把膜划破,而且,要受天气情况的制约,刮风下雨都无法开展工作。同事,覆膜工作需要的辅助工作、建设材料也比较多,辅助工作包括挖掘地锚坑、捆绑地锚砖、栓固地锚等,建设材料包括大棚主膜、围膜、防虫网、铁丝等等。当时一共要对145个蔬菜大棚钢架主体进行覆膜,工程量大,工期短。“这145个大棚,每个棚占地都在1亩半以上,一共占地3550亩,”崔成立说,“8月10号之前,我们的蔬菜种子必须播种完毕,否则耽误了最后的播种时机,赶不上最好的行情,村民挣不着钱不说,可能下半年的地就只能荒着了,那损失可就太大了。”
为了保证覆膜质量,“第一书记”工作组事先进行了大棚覆膜实验,掌握了技术要求和材料规格,避免了施工中的浪费,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无形中加快了工程进度。接下来,工作组全体成员身体力行,不管烈日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不管蚊虫叮咬,还是满地泥泞,每天都要到蔬菜大棚施工现场督查巡视,现场发现和解决问题,与工人一起劳动,以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李台镇镇长李磊说起那段经历,直竖大拇指:“当时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5位第一书记从地里回来,衬衫都能拧出水来。作为从省城过来的第一书记,他们能亲自下地干活,没有一点做作的成分,完全是真心实意要把这件事情做好,要为我们的村民带来福利,我心里真的非常感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一书记”们的带领下,7月30号,所有的蔬菜大棚建设完成,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了。
心急如焚 最好的大棚却没人承包
“这300多亩大棚,全部采用国标钢筋做架子,用的是国内最好的大棚膜,连省农业厅的专家来了都说,这种大棚在国内都很少有,可以说是最好的蔬菜大棚了。”崔成立说,“这样的大棚,放在其他大棚种植业发达的地方,1万元以内的租金肯定都要抢了。我们与镇政府和村两委商议后,决定以每个棚每年4000元的价格承包给村民。”然而,事情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大棚终于建好了,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是,5位第一书记谁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村里没有人愿意承包。
崔成立告诉记者,其实在蔬菜大棚建设期间,“第一书记”们就在积极做着大棚蔬菜种植产业调成的宣传推动工作,组织召开了蔬菜大棚动员大会,并先后4次组织帮包村群众到大棚蔬菜种植先进地区学习经验,还邀请农技专家讲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鼓励群众积极承包蔬菜大棚。可是,蔬菜大棚建好以后,承包工作进展却并不顺利。由于当地老百姓缺乏蔬菜种植经验,思想保守,怕承担风险,开始报名承包的种植户较少,大部分人持犹豫观望的态度,甚至还有人散布“承包价格高、销路没保障、赚不着钱”等消极的负面言论。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5位“第一书记”可谓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除了继续开展动员工作,5位“第一书记”各自在自己的帮包村里深入到群众中间,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邀请蔬菜经销商到群众中间解答大棚承包价格事宜,掰着手指头与群众一笔笔算经济账,还专门请来帮包村群众在外乡种菜的亲戚来现身说法。“可即使是这样,加上‘硬派’给党员和村干部的,到8月下旬,还有40多个棚没有承包出去,”陈仁友说,“当时看着我们辛辛苦苦建好的大棚闲置在那里,真是心急如焚,甚至还有一些些委屈。”
而更让“第一书记”们难受的是,那些被承包出去的大棚,还有人要退。“临河一村村支部书记李宝柱的儿媳妇,承包了3个大棚。可是在交钱的第二天就后悔了,非要李保柱来找我们说情,让我们把钱给她退了,她不包了,”崔成立告诉记者,“听说这个事情后,我们真是哭笑不得。后来李宝柱碍于面子,没有来找我们,她儿媳妇也就作罢了。”而直接找到“第一书记”要退钱的,更不在少数,经过苦口婆心好言相劝,已经承包出去的大棚总算种上了蔬菜。
就这样,5个帮包村在磕磕绊绊中,走上了种植产业调整的第一步。
苦尽甘来 40几个大棚被一抢而空
8月初,最早的一批种植下地。到9月中旬,这一批大棚内的西葫芦、黄瓜、辣椒等蔬菜便上市了。这一下,村里炸开锅了,因为这一个半月挣的钱,赶上了往年种地一年多的收入。
进入9月下旬,先期承包的蔬菜大棚种植的西葫芦、黄瓜、辣椒等蔬菜陆续上市,每天都有经销商到大棚地头来采购。国庆节前,大棚产出的蔬菜地头收购价为黄瓜2元/斤、辣椒3元/斤、西葫芦1.5元/斤。种植户们数着手里的一沓沓钞票,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先前的忧虑被丰收的硕果冲得无影无踪,心里的喜悦也化成了对“第一书记”们无私帮扶的感激。“这回,终于知道了什么叫苦尽甘来,”崔成立说,“当初吵着要退租的农户们,见到我们就热情地跑过来握手道谢,追着我们把刚采摘的新鲜黄瓜往车上放。”而之前提到过的村支书李宝柱的儿媳妇,态度也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李宝柱开玩笑说要找“第一书记”把棚退掉,儿媳妇红着脸说:“退,门儿都没有!要是可以的话,我还想再多承包两个呢!”
建起蔬菜大棚只是第一步,紧接着,“第一书记”又牵头成立了合作社,注册了“鲁卫援”商标,是“山东省卫生厅援建”的意思。崔成立介绍,自8月初至11月20日,蔬菜大棚种植户们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管理,喜获丰收。经统计,甄台、武堤口两个蔬菜大棚片区新建蔬菜大棚145个,棚内部分生产面积216亩,今年种植的秋季蔬菜主要是黄瓜、西葫芦以及芹菜、油菜、香菜等。另外,还有去年援建的30亩普通实验拱棚种植青椒,少数种植了豆角。而到年底,蔬菜大棚这一季可为种植户带来约260余万元的总收益,扣除每亩6000余元的生产成本计140余万元,种植户纯收入约120万元。现在,种植户们不仅收回了每亩大棚全年4000元的承租费和2000余元的生产成本,每亩还净赚4000余元,为春节后第二季种植积累了生产资金,而下一季的蔬菜种植收入就是纯收入。另外,大棚蔬菜生产中,每个种植户都雇佣了村里的贫困户管理蔬菜和采摘,每天30元的工资也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大棚承包费用于支付土地流转费用、村集体收入、困难户帮扶资金、合作社运行管理基金和帮包村公益事业等。
相比村民增加了收入,更重要是的大棚蔬菜种植产业还可以有效发挥平台效应,影响和带动当地群众的致富观念,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潜在的社会效益和对大棚蔬菜种植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