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90731165704.jpg'

冠县百岁老人:用经历丈量红色岁月 以针线串起儿女情怀

2019-07-31 16:55: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乔思亚

  大众网·海报新闻冠县7月31日讯(记者 乔思亚)人们常说:“山中常逢千年树,世上难遇百岁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大众网记者深入基层,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烙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期颐老人----杨东奇。

  杨东奇,1918年生人,大家如果对这个时间比较模糊的话,以下事件可能会勾起我们脑海中的记忆,就是在这一年:段祺瑞再次成为国务总理、毛泽东同志等发起长沙新民学会、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一系列的历史重大事件映入脑海中,而今天的主角——杨东奇就是这些大大小小事件的经历者。

  期颐老人思路清晰 五世同堂

  杨东奇,如今已一百有余,杨东奇老人告诉记者说,自己的孩子共三男两女,最小的儿子郭树川现如今已有60岁。孙子4个,孙女6个;重孙子、孙女各3个,其中最小的重孙子今年5岁。“这是那时候的我,这个是俺大小,他在新疆……”在翻开家里存留的老照片时,杨东奇老人显得格外的兴奋,一是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二是看到了年轻时候的亲人。在采访过程中,杨东奇老人面对记者的提问,对答如流,思路清晰。

  抗日战争时期:织土布 做军鞋 都是托咱们共产党的福!

  在记者与杨东奇老人交流的时候,在提到抗日战争的时候,杨东奇老人对记者说,“补丁叠补丁 针线叠针线 就看咱们当兵的难不难”。 我13岁的时候开始学会做鞋了,那时候两三天一双鞋,两天一个小袄,三天一个大袄,咱有这个(技术)活,看见咱们当兵的咱就帮着做,那时候赵健民的驻地就在刘寺地,他们帮我们打仗赶走小鬼子,我们给咱们当兵的做好帮助。我到现在都可以做鞋,很简单。在记者与老人交谈的过程中,记者还没有注意的时候,老人已把线头与针串在了一起。

  “我是22岁嫁到北黄城的,那时候大家都很穷,都挨饿,当时都吃不饱,那时候吃饭很难,有时候喝水凑乎凑乎……”“现在比原来,那不上天了,你看我现在,光早上就吃油条、荷包,还有豆浆喝,甭提多好了现在,要不是咱们共产党,我凭啥享这么大的福啊,都是托共产党的福,我很满足现在”。

  新中国成立了:睡觉都能睡个囫囵觉

  “我记得新中国成立的那时候,我们村里的党小组进行开会、公布,在赶走了小鬼子、打走了敌人之后,睡觉都能睡个囫囵觉”“再到以后,分土地了,我们有了自己的田地,种了粮食自己吃、种的棉花我们自己做一些衣服啥的,生活真是‘上天了’”在杨东奇老人说到这的时候,明显的能够感觉到什么是幸福与喜悦。将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记者从杨东奇老人口中句句流露出情感可以体会到何为“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共产党”。

  用手中的一针一线串起儿女情怀

  今年66岁的杨书香是杨东奇老人的邻居,她告诉记者:“俺奶奶人家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跟我们红过脸,你像我们邻居家孩子的棉裤了、鞋了,老人看见了都是主动帮着我们去忙,真是与人为善,我们相处不是一般的好”

  杨东奇老人的最小的儿子郭树川今年60岁,他对记者说:“我母亲最艰苦的年代一步步走到现在,她针线活做的好,现在还给下边的重孙子做鞋做衣服,这个大家庭也恰恰如同我母亲的针线活一样,把我们串联到一起,作为儿女的,一定要把老人照顾好,这是儿女应当做到的,也是让我母亲更好地享受新时代带来的好处。”

  老人喜欢安静,早睡早起,种种草养养花。(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乔思亚 摄)

  为自己重孙子做的“小棉袄”。(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乔思亚 摄)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张令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