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豪门的才女“朱四小姐”
其父是渔业公会会长,其师是蒋介石家谱撰写人沙孟海
朱枫是出身豪门的千金小姐。现在,在浙江宁波镇海中学的操场旁还有一栋精雅别致的小楼,它曾属于朱家花园,是朱枫的闺楼。
朱家花园曾是一座完全按照归有光的“项脊轩”建造的豪宅,名震镇海。花园的主人是朱枫的父亲朱云水,他曾任镇海渔业公会会长。朱枫原名朱贻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人称“朱四小姐”。
至今,浙江省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幅小楷册页《前赤壁赋》,字体遒劲清丽,出自朱枫的手迹,由朱枫的老师沙孟海捐赠。沙孟海是蒋介石家谱的撰写人,1947年成为“国府秘书”。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前曾搜寻沙孟海而不得。半个多世纪后,耄耋之年的沙孟海在一篇纪念文章里怀念朱枫:“一位幽静的姑娘写出一手端秀的小楷,我极口称赞她,她也更加努力。”
沙孟海回忆,当时朱枫自觉原名“贻荫”字面平凡,求他改名。沙孟海为她取名“谌之”,有永远光明磊落之意。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和1983年国家民政部两度为她颁发《革命烈士证书》,所书名字都是“朱谌之”。
“学写兰花”的寡居生活
首次婚姻选择的伴侣比自己大十余岁,还是当继室
《朱枫传》的作者冯亦同告诉记者,1927年春天朱枫远嫁沈阳,开始了第一段婚姻。但22岁的朱枫选择的郎君是比自己大十余岁的同乡陈绶卿,而且是给对方当继室。
这位才貌出众的大家闺秀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朱枫传》披露,当年曾有算命先生向朱枫家人预言,朱枫命相犯冲,只有嫁于一名大龄男子做填房才能确保平安。朱枫与陈绶卿所生女儿朱晓枫则向记者解释:“母亲年轻时身体不太好,她以为自己不能生育,因此才情愿走进一个有孩子的人家。何况我父亲当时是奉天兵工厂的工程师,国学也不错,懂书法、能绘画,和她有共同的语言和爱好,自然能走到一起。”
生下女儿朱晓枫(原名陈沈珍)后,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陈绶卿带着一家人回到浙江镇海。回乡不久,陈绶卿接到兵工署的聘书,就在要动身赴任之时因霍乱去世,不到30岁的朱枫开始寡居。
1937年,寡居的朱枫到杭州看望老师沙孟海及师母。沙孟海后来回忆这次见面:“(朱枫)精神憔悴,自己说百无聊赖,只有天天学写兰花,消遣光阴。”
舅母与外甥的爱情
她已深深体验着“真实的爱”与“伟大的感情”
一个男人的出现,让朱枫重新收获爱情。这个人就是她前夫陈绶卿的外甥朱晓光,曾经称呼她为舅母,后来成为她的第二任丈夫。
在旧式大家庭中长大的朱枫怎会有勇气作出这种选择?冯亦同在《朱枫传》中分析,朱枫与朱晓光在革命工作中患难与共的经历促成了这段姻缘。“‘八·一三淞沪会战’后,朱枫走出家门与朱晓光一起投入到救亡宣传活动中,随着思想与行动上的解放,她的情感世界出现了复杂而微妙的变化……终于,在志同道合与同仇敌忾之外,一种久违了的朦胧的爱意也在她胸中萌动、滋生了……”
因为工作需要,朱枫与朱晓光聚少离多,但两个人多有情书往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细腻真挚的情感。
1949年5月,身在香港的朱枫给朱晓光写信表达思念之情:“我常常想起霞浦路吃茹粥,五岱洋种菜挑粪,嘉陵江畔月黑风高的晚上,你从安乐旧木桥边候我,在集中营探访时的感觉和宪兵队出来后你对我的感情……是那样温情的……”
朱晓光回信:“我们的后半生该有了快乐。”
1949年11月4日,在写给朱晓光的信中,朱枫的这种思念之情更加强烈:“今日有许多信从上海邮来,可是没有寄给我的,好不怅怅。我知道你一定以为我也许走了。就不必再写了。好吧,就在心里想念着,想念着,想念着,一直想到再见的时候,会更增加愉快的!”
其中有一次,朱枫将情书写在照片的背面。照片里的朱枫身着旗袍、微笑着坐在阳台上,她在背面上写道:“她已深深体验着‘真实的爱’与‘伟大的感情’,从此,将永远快乐而健康!”
1949年10月,朱枫给丈夫写信:“我常想念你们,只要脑子一有空,无论在船上、车里,或在夜深人静时,都念念不已……我彻底体验到‘人非木石’这句话的真义。”
但不久她接到了去台湾执行潜伏的任务,动身之前,她以“兄”的口吻写信向朱晓光告别:“兄尚须去菊处小住,须两月方与妹聚首……个人的事暂勿放在心上。”
朱明告诉记者,朱枫牺牲后朱晓光又娶了一任妻子。但2000年朱晓光临终前留下遗言,要与朱枫合葬。现在,朱晓光的骨灰埋在明孝陵宝顶山上的一棵树下,那里也是朱枫的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