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科学手段应对灾害
“在我国众多的科研成果中,有一些当初就是针对工程安全和防灾减灾立的项目,如今成果出来了,奖也获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一位工程院院士向《瞭望》新闻周刊直言:“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时间,更主要的是人们怕担风险。还有一点,是有些人或单位(部门)对我们自己研制的科研成果缺乏信心,这无疑加大了成果推广应用的难度。”
对此,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王复明教授深有体验。他认为,渗漏防治是堤防、水坝、尾矿坝、截污坝、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防护的共性问题和主要难点。而现行的堤坝防渗体系构建技术,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工期较长、对坝体破坏性较大或造价较高等缺陷,难以满足我国众多病险堤坝除险加固的迫切需求。因此,研究开发“快速、超薄、经济、环保”堤坝防渗体系构建技术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
自1993年回国,王复明一直从事高速公路、大坝、堤防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其“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快速检测维修整套技术”开创了高速公路病害处治高聚物注浆新途径,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他又针对土质堤坝除险加固的特点,创新了许多施工工艺,并在河南实施了示范工程。
“使用这些技术设备对堤坝进行检测、维修,既节省了人力成本,施工快捷便利,更主要的是能做到‘科学医治、药到病除’,除险加固效果能够得到有力保证。但推广起来实在太难了。”王复明无奈地说。
有权威人士指出,防洪减灾不仅需要统筹安排、合理调度,更需要一些科学手段,不仅是在灾害发生前需要如此,在灾后的减灾救灾过程中同样需要。随着我国汛期的全面来临,发生各类灾害的几率也在加大。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各种防灾减灾的预案,以应对不期而遇的灾害,才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也只有这样大灾害才不会演变成大灾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