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驻京办的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立群认指出,历朝历代都曾有过类似驻京办的机构,名称虽不同,但职能类似。
秦汉发轫,以邸为名
秦时在京城设“邸”,本为归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少数民族地区官员来京时居住。渐渐因为实际需要,少数民族就在邸内派驻了常驻代表。这大约是驻京办最早的雏形。汉代,诸侯王觐见,“邸”再次发挥作用,当时汉朝京城,就有“赵邸”“代邸”“燕邸”“齐邸”等诸多国邸。
郡邸建立,跑官伊始
汉朝还设郡邸,用于接待进京递送公文的官吏、赴任前进京上任的地方官、选送孝廉、秀才的官员。郡邸里的常驻人员,通常由地方派出,可以说是最早的驻京办人员。
郡邸有时也会接待同乡。有些同乡来京,无非是为了讨生活、讨官。开进京跑官先河的,就是汉朝名人朱买臣。朱买臣上京谋职,盘缠用完,只好赖在郡邸蹭吃喝。后来,朱买臣的同乡严助受皇帝宠幸,受严助推荐,朱买臣当上了会稽太守。
唐宋兴盛,孕育新闻
唐朝初期,仍沿用“邸”制,全国州一级以上的地方政府,都向京城派办事处。州一级的称州邸,道一级的称留邸。唐中期以后,留邸改为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一方面向地方通报宫廷内情及朝廷百官和地方奏折内容,另一方面,也负责监视本地官员在京活动。中国最开始的时政报纸“邸报”正是出现于唐朝。州邸和留邸通过邸报向地方长官通报朝廷最新情况。
进奏院在唐宋两代开始成为地方官员与京官和京城名士的社交场合,宋代就出现过以惩治腐败为名,打击在进奏院内集会的士人的情况。
明清会馆,北漂据点
明朝时有了“驻京办”性质的“会馆”。会馆乃一种民间机构,以同乡会形式组织。同时也是地方大员派幕僚、下属进京长期打探消息,或者让自己在京的关系网向自己通报京城情况,打通与朝廷各种关系的地方。
最早的会馆建立于明永乐时代,是芜湖会馆。清代中叶以后,会馆达到鼎盛。一份1912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共有会馆486家,江西最多,安徽第二,为37家。会馆与政治的联系也更紧密。(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