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行动诠释“劳模工匠” 聊城四位工作者分享奉献答卷

2025-05-16 08:55:00 来源:  作者: 杨潇潇

  5月15日,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榜样在身边”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三场,邀请4位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山东省五一奖章代表讲述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金”铸就绿色人生

  全国先进工作者王吉贵的46载林业坚守

  今年,来自聊城市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的正高级工程师王吉贵,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从1979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已经奋战在林业生产第一线46个年头。回首40多年来的坎坷历程,他分享了四个“金”的故事。

  第一个“金”,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把2000多亩的盐碱地变成苗青木秀的“金窝窝”。1987年,王吉贵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被派往聊城地区林业局汇报工作时,孔繁森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吉贵啊,改造苗圃的重任,就交给你了,你可得好好干!”后来,他担任苗圃书记,怀揣着孔书记的嘱托,他决心改变苗圃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了凑足启动资金,王吉贵瞒着爱人,把家里唯一的门市变卖,凑了15万元,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努力,苗圃累计投入500万元,硬生生把2000多亩地面整体抬高了50公分,苗圃年营收120万元,被评为“全省十佳苗圃”。

  第二个“金”,是一颗大枣,富了一方百姓,打造圆铃大枣“金饭碗”。2001年,茌平开始谋划推动大枣新品种选育工作,凭着品种选育技术优势,王吉贵带领王老苗圃技术团队接过了这一重任。他和技术员走遍全县16个乡镇156个村庄,发现325个优良单株。用了8年的时间,成功选育出“茌圆金”“茌圆银”、中秋贡1号、中秋贡2号4个圆铃大枣优良品种。如今,全区大枣年产值达到1亿多元。

  第三个“金”,是一片湿地,一心守护,打造国字号生态“金名片”。2014年底,王吉贵调任茌平县国有广平林场,任书记场长。上任第一天,茌平金牛湖湿地公园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试点建设期间,聊城市黑龙江路实施东延工程。按原工程方案,黑龙江路将在广平林场穿行而过,为保住湿地,在王吉贵的奔走呼吁下,最终黑龙江路东延线在广平林场段整体南移60米,保住了鸟类的繁育环境和湿地的完整性,成为道路建设为生态环境让步的佳话。经过5年的建设,2019年12月25日,金牛湖湿地公园正式通过国家林草局的验收,为鲁西大地增添了一张国字号生态“金名片”!

  第四个“金”,是一份事业,一生坚守,争当生态文明“金话筒”。如今,王吉贵把湿地保护宣教作为他新的使命,并带领的劳模工作室先后与聊城大学和各中小学成立湿地科普宣教中心、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累计开展湿地保护宣讲80余场次。他表示,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金话筒”,引领一代代年轻人守护美好的绿水青山。

  从“数据捕手”到“警营工匠”

  全国先进工作者刘洪伟的科技兴警之路

  刘洪伟是聊城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的一名民警,2009年参加公安工作的他,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和缜密的工作作风参与办理数百起重大案件,灵活运用数据搭建模型,研发应用系统,实现了“破一案、打一类”,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精心培养年轻民警,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入选“公安部教官”“齐鲁公安英才”,荣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齐鲁工匠”“水城工匠”“第八届全市道德模范”等称号,今年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一次打击电信诈骗案件专项行动中,涉案的电脑手机621台,2亿多条信息,刘洪伟和同事加班加点,一个月的时间才梳理完毕。当时,他就在想怎样才能操作更简单、更规范、更精准,让没有基础的同事也迅速能上手,于是他参与了多个应用系统的研发。比如,为了解决电信诈骗案件中银行卡分析效率低,难以理清线索的问题,研发了“涉案网银资金流快速分析系统”,把原来2天才能完成的筛选甄别工作,缩短到10分钟内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准确性、时效性;为有效解决涉网案件数据量大,关联人员多,人工提取数据效率低,类案关联分析难度大等问题,研发了“警数银行”——涉案网络数据采集汇聚智能研判平台,实现了涉案数据的零存整取、循环再生、分类加工、深度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更好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刘洪伟以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加强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各类培训班40次,培训人员1500人次;发挥创新领头雁作用,通过“名师带高徒”活动,让年轻民警迅速成长为数据提取分析的行家能手,先后培养出30名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工程师,200多名技术能手;形成“1+1>2”的团队效应,所带领的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全市公安电子数据取证的龙头牵引,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提升了全市的技术能力,荣获“聊城公安科技兴警创新团队”称号。并多次参与公安部文件和教材编写工作,圆满完成公安部大练兵试题征集任务。多次在全国网安培训班授课,得到同行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新疆、西藏、重庆等地的同行先后到聊城交流学习。

  24小时“不打烊”的平安守护

  打造群众身边的“平安前哨”

  “24小时一门通办”,就是想把群众“八小时外没处办事”的难题解决好。莘县公安局燕塔警务站在全省率先推行24小时“多警种业务一门通办”,被省委改革办评为“山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警务站站长何涛介绍,他们整合了户政、交管、出入境等8个警种的高频事项,累计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创新“星空护学”行动,设立夜间流动岗守护校园安全,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任职期间,他积极探索“智慧融合、集约高效、便民利民”的现代化警务运行模式,充分发挥燕塔警务站快反驻勤点优势,个人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优秀社区民警、聊城市优秀共产党员、聊城市优秀人民警察等系列荣誉。

  2023年10月,辖区的李大爷要去北京医院检查,前一天晚上才发现找不到身份证了。当天凌晨两点钟,李大爷心急如焚地来到警务站,在民警的帮助下,为他及时办理了身份证,没有耽误第二天的行程。

  何涛表示,警务站的工作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警察的奖章不是挂在胸前,而是刻在群众口碑里的,穿上这身警服,就要对得起头顶的警徽,对得起群众的信赖。下一步,他将继续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带领警务站全体同志把“24小时服务不打烊”的承诺落实到每一盏亮到深夜的警灯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好这方土地的平安,真正让警务站成为群众身边的“平安前哨”。

  从“老师”到“张妈妈”

  她用爱与坚守点亮乡村教育灯塔

  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深耕细作27年,孩子们都叫她“张妈妈”,她就是茌平区杜郎口镇中学地理教师张代英。1998年,大学毕业的她,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热忱,回到母校任教,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在教学一线锐意进取、深耕不辍。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水城英才”“山东好人”“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聊城市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张代英与家人约定三年内不要孩子。这三年,她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所带年级在中考中大放异彩,268人报考一中,267人被录取,这个成绩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让她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可辉煌背后,却是对家庭和孩子的无尽亏欠。大宝出生不久就患上肺炎,她心急如焚送其就医后,又匆忙赶回学校;二宝未满两月,她携老带幼赴上海送课,未满三月又奔赴威海培训。看着家人心疼落泪,也只能强颜欢笑,自我安慰说孩子跟着我是“见世面”。

  2008年暑期教师培训时,一场意外让张代英腰部脊椎挫伤。医生严令卧床休息三个月,可开学在即,她心急难安。仅仅8天后,就让爱人背着她到办公楼参加会议。开学后,张代英双手扶腰,蹒跚着上课,腰疼的毛病从此落下了根,但每见孩子求知目光、每闻那声“老师好”,便觉一切付出皆值。

  在教学改革的征程上,张代英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从“10+35”“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到AI赋能的生成式自主课堂,重构课堂生态,实现从“教师主导”到“学生自主”的转变,还出版了专著《在课改中前行》。

  于张代英而言,孩子们的成长,是心底最重的牵挂。2018年冬天,天气骤变,担心学生们受冻的她便去宿舍查看。看到有些孩子被子单薄,立刻抱来被子分给他们。这时,一个孩子羞涩地说:“张妈妈,我爱您。”瞬间,宿舍里其他孩子的眼睛都湿润了,那一声声“张妈妈”,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她的心,让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

  张代英说,孩子们的一声声“张妈妈”,是她教育生涯的灯塔。她愿一直做他们的“张妈妈”,用爱与责任,陪他们走过美好时光。

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孙贵坤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