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孙贵坤

近日,聊城市东昌府区货车司机姜国强因货物滑落砸中江苏车主罗先生的车辆,他以一句“放心吧,我是山东人”的真诚承诺,不仅开启了一段跨越千里的温情故事,更引来900万的网络播放量与声声赞许。而在不久前,摩友全网寻找“鲁P大哥”欲酬谢被拒的视频,同样温暖全网,令人感叹。
一时间,代表聊城的“鲁P”车牌宛若行走的信义名牌,承载着齐鲁大地的淳朴底色,用一言一行诠释着聊城儿女的赤诚担当。
聊城的信义基因,深植于两河交汇的沃土,更融入世代相传的群体记忆与乡土守望。作为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的交融之地,这座拥有千年底蕴的古城,在明清时期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商船云集间“以诚立业、以信待人”的准则,与乡村邻里“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传统相互滋养,形成独特的地域精神。司马迁笔下“释难解纷,辞禄肆志”的鲁仲连,以一封书信劝退秦军、保全聊城,用智慧践行忠义;元杂剧中被称颂的鲁义姑,危难之际舍子救侄的义举,成为“义”的典范传颂至今。
近代以来,这份精神底色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明。“义学正”武训倾尽毕生之力兴办义学,感召乡邻纷纷捐资,用群体微光点亮教育希望;抗日名将张自忠麾下,无数聊城子弟兵血战沙场、以身殉国,彰显“宁为玉碎”的气节胆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用一生诠释“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共同的精神财富。
不论历史人物的风骨,还是近代榜样的志节,都如同光岳楼的厚重,沉淀为聊城儿女潜意识里的精神密码——承诺时掷地有声,危难时挺身而出,困境中守望相助。它们共同构成了聊城忠义向善的群体画像,恰如运河岸边的灯塔,照亮着后人的前行之路。
9月12日,当G107次列车传出急需医护人员的呼救时,高唐15位医疗专家火速行动,在移动的车厢里搭起生命防线;10月22日,在东昌府区郑家镇五圣新村党支部书记的连夜召集下,120余名党员群众自发组成“爱心突击队”,帮助突发脑溢血的乡亲抢收“救命粮”……如今的聊城大地,既见于陌路相逢的侠义,更暖于乡土之间的扶持。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有司机、工人、农民、医者,亦有学生,却因同样的善意与勇气,成为“鲁P”形象的鲜活注脚。
“鲁P”的出圈,更在于群体信义引发的集体共鸣。当姜国强说出“放心吧,我是山东人”,他的底气是无数山东人用行动攒下的“信用家底”。当众多网友为罗先生留言“修车费我来出”,这份豪情更是对“鲁P”车主发自内心的善意与支持。在信任稀缺、人情渐远的当下,“鲁P”背后的每一次群体呼应、每一次邻里帮扶、每一次紧急救援,都在修复社会的信任纽带,让“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与乡土温情、职业精神、见义勇为在当代焕发新生。
聊城的文脉宛如黄河之水奔涌不息,聊城的信义恰似运河帆影绵延不绝,聊城的担当仿若铁塔雄姿巍然屹立。“鲁P”的爆火,是千年文化基因的唤醒与传承,背后是普通聊城人的信义群像,是古城穿越时空的精神坚守,更是这片黄河与运河共同滋养的土地对忠义向善精神的世代培育——正因如此,抗日英雄张自忠、当代保尔张海迪、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众多英模才会诞生于此,让信义之光在不同时代持续闪耀。当越来越多“鲁P”车主带着信义行走四方,当更多聊城人在危难时挺身而出、在邻里有难时伸出援手,全国人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车牌的出圈,更是一种文化的觉醒、一种精神的接力。这份源自黄河岸边、运河之畔的守望力量,终将成为照亮社会的温暖光芒,在代代相传中永不褪色。
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孙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