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乔思亚
责任编辑:赵志鹏
大众网评论员 赵志鹏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一个提醒我们重视阅读、尊重知识的日子。
这两天,朋友圈里书香涌动。大家都在感念文学的滋养,都在讴歌读书的美好,让人觉得文明弦歌不辍,文脉绵延不绝。
书香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味道”,只有厚植文化内涵,城市特色和韵味才能凸显。从2020年起,聊城持续、广泛开展全民阅读系列特色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力打造“书香聊城”品牌。
“书香聊城”,香从何处来?
“香”,来自政府部门的坚定决心与高质量书店的建设。聊城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打造“书香聊城”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从聊城市图书馆新馆的开放运行,到各分馆运行质量的提升,再到对城市书房、书吧、实体书店的引导和扶持,每一项举措都彰显了政府对于阅读的重视与支持。
特别是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和拓展,城市书房已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的“新符号”。沐凡舍·唐、南书叁三加、开发区城市书房、海源书房·京杭书院、海源书房·新华书店......2022年10月,依托海源阁藏书楼文化底蕴,以聊城市图书馆为中心,串联各区县城市书房,成立了“海源书房”联盟,对城市书房统一名称、统一logo、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截至2024年1月底,全市海源书房总数达到59处,覆盖聊城全域,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建设不少于50家海源书房”的既定目标,真正将阅读文化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
“香”,来自社会爱书人士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各界纷纷加入到推广阅读的行列中来。企业、学校、社区等纷纷设立阅读角、图书室,为市民提供更多的阅读空间。各类阅读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读书节、阅读沙龙、翻转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的参与。
社会各界对书有多爱?举个例子,在聊城有一家尚书房,它的主理人叫王占民。在消防部队待了24年之后,王占民选择了自主择业,开起了书店。他对书店的定义是“架起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所以,王占民邀请到了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张炜来聊城作了一场讲座,邀请省内作家东紫、艾玛、赵月斌、张锐强、王老虎等来聊城分享读书经验。在聊城,正是因为有许多像王占民这样:把书当成一份热爱、一份事业,并为之坚持下去的人,聊城“书房”才有了“遍地开花”。
“香”,更来自每一位市民的热爱与坚持。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事实上,当一座城市书香浓郁,生活其中的市民同样“气自华”。在聊城,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重视阅读,将阅读作为提升自己、丰富生活的重要途径。
2023年3月,一个《图书馆偶遇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认真读书做记录》的短视频在网络走红。84岁的张金凤老人,虽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对读书充满着热爱与执着。聊城市图书馆开馆后,老人每天骑着脚蹬三轮在家和图书馆之间往返,除非碰到恶劣天气,从不间断。聊城市图书馆根据2023年所有注册读者到馆借阅书籍册数情况,评出10名“阅读达人”,10岁的黄一鸣位列其中,年阅读量百余本,他是10名“阅读达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东昌府区郑家镇李东村八旬老人李广俊,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至今已坚持了63年......他们在闲暇之余走进书房、图书馆,或是捧起一本好书,享受阅读的乐趣。这种对阅读的热爱与坚持,正是“书香聊城”得以飘香的重要源泉。
当然,“香”还来自那些默默奉献的文化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服务。从图书馆的管理员到书店的店员,从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到文化推广的志愿者,他们都在为打造“书香聊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注:《光岳时评》是大众网·海报新闻在山东聊城开设的第一档网络时评类栏目,关注你关心的事,说出你想说的话。《光岳时评》不限评论地域、不限评论角度,可以是经济评论、时政评论,可以是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可以是鼓舞型评论,也可以是批评型评论;还可以是短评或微评……一个观点、一个建议,一段话,一行字,都有机会被纳入《光岳时评》,都有机会成为聊城奋进崛起进程中的建言者和建设者。投稿邮箱和电话:1270202358@qq.com和0635—8229595。欢迎喜爱评论写作的人士加入大众网·海报新闻聊城特约评论员大家庭。
初审编辑:乔思亚
责任编辑:赵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