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阳有个“洋留守儿童村” 凑张全家福得跨越两大洲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周衍鹏 2015-06-15 11:07:00
◥徐兴瑞老人的几个孙儿都被接到父母身边上学,家里挂着一墙的奖状和全家福。目前,孟庆春老两口照顾着3个孙子孙女,除了16岁的大孙子是在国内出生的外,另外两个孙女都是在国外出生后被送回国内的。
◥徐兴瑞老人的几个孙儿都被接到父母身边上学,家里挂着一墙的奖状和全家福。 本报记者 杨广帅 摄
孟庆春老两口在家照顾着三个孙儿,两个儿子都在西班牙打工。 本报记者 杨广帅 摄
前程社区,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的一个小村落,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少村民出国打工,一度多达200人。他们的孩子不得不留守在家,有的甚至生在国外,又送回国内交给老人抚养。他们吃着父母寄来的洋奶粉,有着比别人更多的零花钱,可是,每年与父母却见不上几次面。
他们,被称为“洋留守儿童”。
本报记者 周衍鹏
镜头一 三个儿子都在西班牙,8年送回4个孙儿
74岁的徐兴瑞住在前程社区。提起他,整个社区的人几乎都知道。因为他有一件“了不得的事”:三个儿子都定居国外。
“三个儿子都在西班牙,儿媳妇、孙子和孙女也都接过去了。”提起自己的家人,徐兴瑞老两口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老两口住在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里,院子装修得不错,还养了花鸟。
“孩子们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就只好交给我们带,8年送回来4个孩子。”徐兴瑞说,他的三个儿子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响应政府号召出国打工的,一去就是十多年。如今,他已有5个孙子孙女,除了大孙女生在国内,其余4个都生在西班牙,又被送回了国内。送回来时,最小的一个才58天。
为了让孩子能有大一点的活动场地,徐兴瑞特意找人把院子顶部罩了起来,这样即便是风雨天,孩子们也能在院子里尽情地玩。就这样,几个孩子在爷爷奶奶照料下,度过了各自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慢慢长到上学的年龄,他们又被父母各自接回身边,去接受外国教育。
“最小的孙子已经5岁了,今年过年的时候刚被接到西班牙去。”说话间,徐兴瑞一转头,目光久久停留在窗口处的全家福上,“还挺想他们的。”
镜头二 两岁娃辨认照片,对父母有陌生感
和徐兴瑞家的情况差不多,同住前程社区、今年70岁的孟庆春对出国打工一事也是颇有感触,他的小儿子就是当年村里首批出国打工的探路者之一。
“当时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在外面欠了不少钱,出国打工多少也有点逼不得已的感觉。”孟庆春说,小儿子出国后不久,小儿媳也跟了过去。几年后,大儿媳及大儿子也相继出国,尽管中间曾去过别的国家,但最终还是齐聚西班牙。“他们都在一个城市,我们也不太担心。”孟庆春说。
目前,孟庆春老两口照顾着3个孙子孙女,除了16岁的大孙子是在国内出生的外,另外两个孙女都是在国外出生后被送回国内的。
据介绍,孟庆春的小儿子出国后,先是去餐馆当服务员,慢慢打拼,如今经营着一家餐厅。条件好了之后,他把大哥也叫去了西班牙,帮着一同忙活生意。因为实在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他们不得不将孩子送回国内,最多一年见一次。
孟庆春说,小儿子出国十多年了,大儿子也走了七八年,因为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回家就得关门歇业,因此家里至今连张全家福都没有拍。“只有两个孩子结婚时候的照片,还有各自跟自家孩子拍的照片。”孟庆春一手抱着2岁的小孙女姁姁,一手指着相片里的人,让孩子来辨认。“这是爷爷,这是奶奶……”2岁的小姁姁很快就认出了爷爷奶奶,但对于爸爸妈妈似乎有一些陌生,顿了好一会才认出来。
“我们也怕孩子跟父母分开时间久了,变生分了,所以特地买了电脑。”孟庆春说,他和老伴以前从没接触过电脑,可为了孙子孙女能跟爸爸妈妈说说话,他们也学着用起了电脑。“年纪大了,打字什么的学不会,只会视频聊天。”
得知今年春节期间,徐兴瑞老两口去了西班牙,祖孙三代拍了全家福,孟庆春很眼馋:“再怎么忙,今年一定要让两个孩子想办法回家,我们祖孙三代也要拍一张全家福。”
镜头三 女孩作文说“留守”,把老师感动哭了
尽管老两口为孙子孙女操碎了心,“生怕他们受一点点委屈”,但长孙女璐璐的一个举动,还是让身为爷爷的徐兴瑞明白,“孩子终归需要父母的关爱”。
徐兴瑞说,璐璐3岁时,父母出了国,虽然每年都回来一两次,但一般只待几天。璐璐就是在这种与父母聚少离多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小学六年级时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叫《我是一个留守的女儿》,这篇作文当时把她老师都感动哭了,后来还拿到区里比赛,得了三等奖。”徐兴瑞自豪又有些心酸地说,“孩子想爸妈了。”发现这个情况后,他与大儿子做了沟通,在璐璐升初二时,她爸爸把她接到了国外。
“和玩具、零花钱相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一位社区工作者表示,在经济条件上,“洋留守儿童”可能比普通的留守儿童优越一些,因为出国打工总体上会比国内赚得多一些。“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有些出国打工的人一个月可以赚6000元,而当时国内的月工资才300元左右。虽然近几年许多国家遭遇了经济危机,但整体而言,出国打工收入还是相对高一些。”
社区工作人员说,这些“洋留守儿童”可能有更好的玩具、更多的零花钱,但他们见父母的机会更少。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的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如果家中祖父母身体不好,对他们再缺乏管教,孩子就很可能产生叛逆等问题,在价值认知上发生偏离,在个性心理上发展异常。
镜头四 虽然生在国外,但没人入外国籍
“一人出国打工,全家奔向小康。”在前程社区,这曾是鼓励村民出国打工的宣传语。前程社区居委会主任苟官年说,他们社区目前有100多人在国外务工,主要集中在欧洲和日韩。
“最早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街道及村里都鼓励年轻人到国外去,挣外国人的钱。”最开始时,只有少数人主动响应,因为几乎没人出过国,担心被骗。那时候,徐兴瑞、孟庆春的孩子就算是“比较胆大、有想法的青年”。几年后,村里人看到出国的人确实挣到了大钱,就都想出去了。到2000年时,出国务工达到一个高峰期,仅前程社区就有200多人。
不过,最近五六年,出国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不少国家经济危机,而国内工厂给出的薪水则越来越高,两者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苟官年举例说,在西班牙,如果没有什么特长或专业技能的话,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600欧元,折合成人民币不到4000元,而这一工资水平在国内也不算高,所以主动出国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
记者从城阳区上马街道了解到,该街道20多个社区,几乎都有出国打工的居民。“一批带一批,出国的就多了。”上马街道工作人员说,有的年轻人出国后生了孩子,没法照顾,就送回国内交给老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孩子有机会入外国国籍,不过根据他们掌握的情况,“目前还没听说有入外国国籍的”。
以徐兴瑞家为例,4个孙子孙女都是在西班牙出生的,但目前均为中国国籍。一家人曾为国籍的事儿讨论过,“他们在西班牙出生,可以入西班牙国籍,儿子们也问过我们,不过我们暂时没让他们入籍。等孩子们成年后,让他们自己选择吧。”徐兴瑞说。
责任编辑:张令可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