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态!山东倒卖女尸配阴婚 刚死
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 :【山东盗尸团伙倒卖女尸配阴婚...
-
男子遭妻家暴20年申诉无门起诉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也是不公平的,婚姻中女方受到了家暴...
-
14岁少女杀人抛尸 震惊花季少女
14岁少女和25岁男友杀人抛尸 警察押送指认现场 2014...
山东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来源:大众网 作者: 2014-10-31 09:59:00
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重点发展壮大金锣、诸城外贸、得利斯、龙大食品、风祥、九联、山东六和等骨干企业,诸城、临沂、阳谷等畜禽肉类加工产业集群。酒类制造业重点发展壮大景芝、扳倒井、泰山、古贝春、兰陵、趵突泉、花冠、孔府家、景阳冈等白酒企业,青岛啤酒、克利策等啤酒企业,张裕、威龙、长城、华东等葡萄酒企业。
山东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山东省食品工业协会
2014年10月
食品产业是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我省食品产业传统竞争优势,制定本方案。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我省是食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省,拥有粮食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乳制品、方便食品、焙烤食品、罐头、调味品及发酵制品、酿酒(含白酒、啤酒、葡萄酒等)、饮料等20个行业,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2013年末,全省拥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5575家,从业人员120余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出口额均居全国同行业第1位。(见表1、表2)
表1 2013年我省食品工业占全国同行业及全省工业比重
经济指标
|
单位 |
完成额
|
占全国食品工业比重(%) |
占全省工业比重(%) |
占全省出口额 比重(%) |
主营收入 |
亿 元 |
15439 |
16.6 |
11.7 |
|
利税 |
亿 元 |
1402 |
15.7 |
10.2 |
|
利润 |
亿 元 |
911 |
14.4 |
10.7 |
|
出口额 |
亿美元 |
118 |
25.4 |
|
8.8 |
表2 全国食品工业主营收入利润前五位地区
地区 |
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
占全国比重 (%) |
利润 (亿元) |
占全国比重 (%) |
全国 |
93200 |
|
6332 |
|
山东 |
15439 |
16.6 |
911 |
14.4 |
河南 |
8023 |
8.6 |
699 |
11 |
辽宁 |
6012 |
6.5 |
358 |
5.7 |
四川 |
5666 |
6.0 |
503 |
7.9 |
江苏 |
5409 |
5.8 |
450 |
7.1 |
在国家统计的23种产品中,我省冷冻水产品、食用植物油、冷鲜肉、啤酒、葡萄酒5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见表3)
表3 我省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与全国对比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13年产量 |
在全国位次 |
||
山东 |
全国 |
占比(%) |
|||
葡萄酒 |
万 吨 |
44 |
118 |
37.76 |
1 |
鲜、冷藏肉 |
万 吨 |
1022 |
3388 |
30.16 |
1 |
冷冻水产品 |
万 吨 |
141 |
637 |
22.06 |
1 |
食用植物油 |
万 吨 |
937 |
6219 |
15.07 |
1 |
啤酒 |
万千升 |
686 |
5062 |
13.55 |
1 |
小麦粉 |
万 吨 |
2401 |
13204 |
18.19 |
2 |
白酒 |
万千升 |
132 |
1226 |
10.74 |
2 |
酱油 |
万 吨 |
77 |
758 |
10.16 |
2 |
乳制品 |
万 吨 |
275 |
2698 |
10.18 |
3 |
罐头 |
万 吨 |
102 |
1045 |
9.80 |
3 |
糖果 |
万 吨 |
23 |
263 |
8.7 |
3 |
速冻米面食品 |
万 吨 |
7 |
573 |
1.2 |
5 |
(二)重点区域、产业集群带动作用明显。青岛、临沂、烟台、潍坊、德州、威海、聊城7个市的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合计占全省食品工业的68.3%。以骨干企业(集团)为龙头,以园区为依托,已形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15个特色产业集群。2013年,产业集群合计主营业务收入约2000亿元,占全省食品工业的13%。(见表4)
表4 山东省特色食品产业集群
序号 |
产业集群名称 |
所在市 |
1 |
荣成海洋食品产业集群 |
威 海 |
2 |
烟台葡萄酒产业集群 |
烟 台 |
3 |
莱阳花生油产业集群 |
烟 台 |
4 |
临沂干燥蔬菜产业集群 |
临 沂 |
5 |
招远龙口粉丝产业集群 |
烟 台 |
6 |
诸城肉禽调理食品产业集群 |
潍 坊 |
7 |
沂水饼干产业集群 |
临 沂 |
8 |
禹城功能糖产业集群 |
德 州 |
9 |
邹平玉米油产业集群 |
滨 州 |
10 |
博兴大豆油产业集群 |
滨 州 |
11 |
日照鱼糜食品产业集群 |
日 照 |
12 |
金乡大蒜加工产业集群 |
济 宁 |
13 |
平邑果蔬罐头产业集群 |
临 沂 |
14 |
曹县芦笋罐头产业集群 |
菏 泽 |
15 |
济阳县饮料食品产业集群 |
济南 |
(三)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竞争实力较强。食用植物油加工、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酿酒等是我省食品产业中最具竞争力的行业。2013年5个行业合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797亿元,占全省食品工业的56.98%。(见表5)
表5 我省优势食品行业与全国对比
行业名称 |
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在全国 位次 |
||
山东 |
全国 |
占比(%) |
||
水产品加工业 |
1522 |
3754 |
40.5 |
1 |
果蔬加工业 |
1705 |
4428 |
38.5 |
1 |
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
2804 |
12013 |
23.34 |
1 |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
1741 |
10167 |
17.1 |
1 |
酒类制造业 |
1025 |
8453 |
12.1 |
2 |
2013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食品工业企业200多家,山东六和、临沂金锣、西王集团、青岛啤酒、渤海实业、香驰控股、诸城外贸、得利斯、烟台张裕、山东鲁花等10家企业过100亿元,合计主营业务收入2412亿元,占全省食品工业的15.6%。有7家企业进入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行列。
(四)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以来,我省重点食品行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啤酒、葡萄酒、淀粉糖(功能糖、醇)行业的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畜禽肉制品、冷冻调理食品等行业的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13年末,全省60%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设有技术研发机构,19家企业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3家企业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占全省的14%和10%;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食品发酵研究设计院和8家重点食品企业组建了“山东省食品发酵行业技术中心”,攻克了一批制约产业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六)食品质量和标准化水平稳定提高。2011-2013年,全省243个食品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青岛啤酒、烟台张裕、得利斯等9家企业获得省长质量奖。286个食品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77个食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截止2013年底,全省1820家食品生产企业通过了ISO22000认证或HACCP认证, 734家企业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2713家企业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3303家企业通过了无公害食品认证。2013年,全省食品监督检验抽查批次合格率由2011年的81.8%上升为91.6%,实物质量合格率由2011年的93.2%上升为94.6%。179家食品企业认定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其中AAAA级企业13家,AAA级企业37家。我省食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目前啤酒、葡萄酒、畜禽肉制品、冷冻调理食品、功能糖等行业的骨干企业产品内控标准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二、主要问题和差距
(一)原料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花生、蔬菜、果品、水产品、畜禽肉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尽管在粮食加工、畜禽屠宰加工、果蔬加工等行业占据了优势地位,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果蔬加工率达到50%以上,而我省果品加工率不到30%,蔬菜加工率不到20%,果蔬损失率约30%。目前,除部分龙头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加工产业链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原料综合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如花生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花生饼,目前主要用于饲料,开发利用远远不够。
(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我省食品工业初级加工和低档次产品多,深精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精深加工食品产值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占比达70%以上。与同样是农业大省和食品生产大省的河南(食品工业规模居全国第2位)相比,2013年河南省食品制造业产值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而我省占比仅为15%,差了9个百分点,河南省糕点、饼干、米面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面等5个行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91亿元,是我省同行业的3倍。与保健食品发展最快的广东相比,2013年我省保健食品主营业务收入54.5亿元,利润6亿元,而广东主营业务收入328.7亿元,利润91.6亿元,分别是我省的6倍和15.3倍。
(三)部分行业品牌影响力较弱、效益不高。我省是食品生产大省,但不是品牌大省。在全省食品产业中,肉制品、食用植物油、啤酒、葡萄酒四大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比较高,重点龙头企业品牌优势比较明显,而白酒、乳制品、饮料、焙烤食品、方便食品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则较弱。在《品牌观察》发布的2014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500强榜单中,其中有80个食品品牌,而我省只有6个(青啤、张裕、金锣、鲁花、得利斯、龙大)品牌上榜,数量列广东、四川、北京之后,居全国第4位,与食品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我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3%,低于河南的7.9%;食品制造业7.3%,低于河南的10.2%,也低于全国10.9%的平均水平;饮料酒制造业8.7%,不仅低于江苏的24.5%和四川的13.4%,也低于全国12.6%的平均水平(见表6)。我省白酒产量居全国第2位,但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较低,吨酒利润只有0.24万元,与贵州(7.16万元)、江苏(1.07万元)、四川(0.87万元)相比,效益差距明显。
表6 全国及部分省2013年食品工业销售利润率对比
行业类别 |
地 区 |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利 润 (亿元) |
利润率 (%)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全 国 |
59850.6 |
3128 |
5.2 |
山 东 |
11643.1 |
615 |
5.3 |
|
河 南 |
4907.5 |
389 |
7.9 |
|
辽 宁 |
4751 |
269.8 |
5.7 |
|
四 川 |
2563.1 |
148.2 |
5.8 |
|
江 苏 |
3792 |
245.6 |
6.5 |
|
食 品 制造业 |
全 国 |
18165 |
1550 |
8.5 |
山 东 |
2365.5 |
172.7 |
7.3 |
|
河 南 |
1928.3 |
197.3 |
10.2 |
|
辽 宁 |
759.4 |
48.4 |
6.4 |
|
四 川 |
768.3 |
60.6 |
7.9 |
|
江 苏 |
694.6 |
55.5 |
8.0 |
|
饮 料 制造业 |
全 国 |
15185.2 |
1653.5 |
10.9 |
山 东 |
1430.4 |
123.4 |
8.6 |
|
河 南 |
1187.3 |
112.8 |
9.5 |
|
辽 宁 |
501.3 |
40.3 |
8.0 |
|
四 川 |
2335.1 |
294.2 |
12.6 |
|
江 苏 |
922.6 |
148.7 |
16.1 |
|
其中: 饮料酒 |
全 国 |
8453.2 |
1062.1 |
12.6 |
山 东 |
1025 |
89.7 |
8.7 |
|
河 南 |
648.3 |
49.2 |
7.6 |
|
辽 宁 |
282.5 |
26.5 |
9.4 |
|
四 川 |
1937.2 |
260.6 |
13.4 |
|
江 苏 |
467.8 |
114.5 |
24.5 |
(四)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我省除青岛啤酒、烟台张裕、鲁花、西王、保龄宝、好当家、泰祥等重点龙头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研发队伍和较强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外,大多数中小食品企业对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和技术研发应用不够重视,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2013年,全省食品工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产值率均不到1%,低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
(五)区域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我省食品产业优势行业、龙头企业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市县,全省食品工业过1000亿元的7个市,中东部有5个,西部只有德州、聊城2个。西部菏泽、济宁、泰安、莱芜等市,食品资源较丰富,但果蔬加工、畜禽加工、方便食品等行业发展缓慢,致使大量食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2013年,上述4个市食品工业合计主营业务收入1412亿元,仅占全省食品工业的9.2%。
另外,我省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监督与管理仍需加强。
三、行业发展趋势
(一)食品消费需求升级带动食品行业持续增长。我国肉类、乳品、糖等食品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从生存型消费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向高品质、多样化发展,推动了食品消费总量的增长。2013年,美国人均肉类年占有量 120 公斤,欧洲人均84公斤,而我国人均61.5公斤;美国人均淀粉糖年占有量43公斤,欧洲人均26公斤,而我国人均10公斤;世界人均乳品年消费量200多公斤,而我国人均26公斤,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总体分析,国内食品消费需求仍具有较大增长潜力。从消费结构看,名、优、特、新和深精加工食品、直接制成品的比重不断提升;海洋食品、畜禽肉制品、调理食品、方便食品、饮料、乳制品、休闲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等行业将得到较快发展;小麦粉及面制品、食用植物油、调味品等大众化必需食品和食品基础原料(如专用面粉、专用油脂等)、食品添加剂以及酒类嗜好食品等将稳定发展。从国际市场看,我省调理食品、鱼糜制品、冷冻及脱水蔬菜、芦笋罐头、浓缩果蔬汁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产业布局向全球化、区域化发展。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食品原料和消费对全球市场的依赖度不断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食品产业布局的全球化、区域化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国际食品巨头依靠品牌、资金、资源优势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在乳制品、食用植物油、肉类、葡萄酒、啤酒等重点行业,逐步增强对我国市场原料和终端产品的控制力度。如益海嘉里旗下“金龙鱼”、“胡姬花”2个品牌小包装食用油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大豆原料全部进口。另一方面,中国粮油、上海光明、河南双汇及我省青岛啤酒、烟台张裕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采取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化、区域化经营,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应对食品原料和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如上海光明集团从2008年8月到2012年5月进行了5次收购,先后控股云南英茂糖业、四川全兴酒业、新西兰新莱特乳业、澳大利亚马纳森食品公司、英国谷物食品公司维他麦等企业,推动了集团做大做强,2013年上海光明食品集团销售额达1394亿元。河南双汇2013年9月收购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世界最大的生猪养殖及加工企业),去年双汇集团销售额突破1300亿元。张裕集团在新疆、宁夏、陕西、北京、辽宁等地建葡萄种植基地20万亩,并在当地建设了葡萄酒加工基地、酒庄。
从省内看,食品企业加快在原料主产区或重点市场区域建设生产基地,布局趋向合理,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如粮食加工业主要向西部小麦、玉米主产区济宁、菏泽、滨州、聊城等地转移;大豆食用油的原料主要靠进口,继续向滨州、日照、临沂等临港区域集中;海洋食品继续向威海、烟台、青岛、日照等沿海地区集中;畜禽加工向潍坊、临沂、聊城等畜禽主产养殖区集中;果蔬加工向盛产水果的烟台、临沂和蔬菜主产区潍坊、临沂、济南、济宁等区域集中或转移;乳品加工继续向奶源较丰富、市场销量较大的济南、淄博、泰安等区域集中。
(三)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推动食品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推动食品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超微粉碎、挤压膨化、超临界萃取、膜分离、酯交换、真空处理、冷冻干燥、瞬间杀菌、微胶囊技术、高效浓缩发酵技术、微波技术、分子蒸馏等新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不断地应用于食品产业领域,逐步解决制约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推动食品产业向深精加工和上下游延伸,实现了传统食品产业向工业化、信息化的转变。
(四)食品安全对食品产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基本公共卫生问题,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形成了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投入,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正在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修订,将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食品监管机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执法水平。食品企业必须加快食品安全、标准化和诚信体系建设,实行产品追溯和召回制度等措施,逐步建立完善“从农田到餐桌”(原辅料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销售)全过程监控的管理体系,提升我国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安全感和美誉度,增强竞争力。
四、主要发展目标
到2017年及2020年,我省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力争达到以下阶段性目标:
(一)总量指标。2014年至2020年,全省食品工业保持平稳发展,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等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食用植物油、畜禽肉制品、海洋食品、啤酒、葡萄酒、功能糖等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二)结构指标。到2017年,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由2013年的40%左右提高到45%以上。到2020年,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三)安全指标。到2017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通过ISO22000或HACCP认证的比率由2013年的32.6 %提高到40%以上,食品监督检验合格率由2013年的94.6%提高到96%以上。到2020年,食品企业通过ISO22000认证或HACCP认证的比率达到50%以上;食品监督检验合格率达到97%以上。
(四)品牌指标。到2017年,培育20家以上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企业,3家以上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企业。到2020年,培育25家以上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企业,4家以上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企业。
(五)产业集中度指标。到2017年,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到2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5家以上;到2020年,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到3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20家以上。
五、转型升级路径和重点任务
根据国内外食品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我省食品产业要围绕“增加品种、提高品质、培育品牌”,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加快“培植一批、改造一批、规范一批、壮大一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一)培植一批。重点培植水产品加工业、焙烤及方便食品制造业、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果蔬加工及饮料制造业。
1、水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海珍品、鱼糜制品、海带食品、海产品罐头、海洋生物制品等深精加工产品。发挥“好当家”标杆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紧紧抓住我省实施蓝色海洋经济带动战略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我省海产品资源和加工基础好的优势,扩大海产品的加工广度和深精度,提升深精加工海洋食品的比重,加大藻类、贝类等海产品加工下脚料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海洋食品企业的效益。坚持养殖与捕捞并举,抓好海珍品和高附加值鱼虾海产品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研发推广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海产品保活保鲜、保藏运输、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利用我省海产品储运、加工技术及规模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做好海产品来料加工,打造出口海洋食品自主品牌,扩大海洋食品出口。同时,抓好湖泊和大型水库等淡水水产品的养殖、加工和综合开发,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2、焙烤及方便食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威化饼干、夹心饼干、果蔬饼干、蛋奶饼干和中西糕点等。瞄准法国“达能”和福建“达利”等驰名品牌,加大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根据老年人、儿童和特殊人群的需求,大力开发营养、保健等新型焙烤食品。积极挖掘、传承传统名特糕点优秀文化和精湛技艺,在保持传统风味质量的基础上,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能和效益。
方便食品制造业重点发展方便主食品、速冻面食品、速冻调理食品、即食食品、休闲食品、旅游食品、配餐配菜等方便食品,开发食用安全、方便、营养的新型方便食品,满足城乡居民对生活快捷、方便的需要。冷冻调理食品行业发挥“泰祥”等品牌标杆示范带动作用,向创新和管理要效益,巩固日韩冷冻调理食品市场,大力开拓其他国际市场。
3、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重点发展猪、牛、鸡、鸭等畜禽制品,提高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肉禽调理食品、熟肉制品比重。冷鲜肉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营养化、易存储、食用方便方向发展。瞄准河南“双汇”、“金锣”等驰名品牌,发挥我省行业比较优势,加强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推广应用屠宰致昏、真空放血、高效拔毛、快速冷却及精细分割等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机械化、自动化和检验检疫水平,加强畜禽食品冷链运输、储存分销能力建设,严把定点屠宰审批、市场准入和生产经营等各道关口,确保肉类食品质量安全。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构建城乡营销网略,方便城乡居民消费。鼓励出口企业国际注册,扩大日本、欧盟等国外市场。切实解决畜禽屠宰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废弃物、废水的有效处理,提高企业效益和节能节水减排水平。
4、果蔬加工及饮料制造业。重点发展低温保鲜果蔬产品、冷冻果蔬产品、脱水果蔬产品和各类果蔬汁、果汁饮料、果蔬汁饮料、复合果汁饮料、复合果蔬汁饮料、谷物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茶饮料等,积极开发低热量饮料、营养保健饮料等新产品。瞄准美国“纯果乐”世界饮料驰名品牌,充分利用我省果品、蔬菜等资源优势,推广应用先进的果蔬储藏保鲜、冷链鲜切技术和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技术以及高效榨汁、瞬间杀菌、酶液化及澄清等先进技术,扩大果品、蔬菜加工能力,提升加工深精度,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效益。鼓励省内优势品牌企业到果蔬主产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努力扩大浓缩苹果汁、芦笋罐头、冷冻果蔬、大蒜加工等优势产品的出口。有效解决果蔬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和处理,提高果蔬资源利用率和节能节水减排水平。
(二)改造一批。重点改造提升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1、粮食加工业。以小麦、玉米等大宗产品为加工重点。小麦加工重点发展各类食品专用粉、全麦粉、营养强化粉、预配粉、小麦谷元粉、变性淀粉和主食面制品,拉长产业链,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瞄准河北 “五得利”等小麦面粉驰名品牌,积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加大小麦多层次加工和玉米精深加工,增加面粉品种,提高面粉出粉率和附加值,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巩固省内市场,扩大省外市场。继续推进传统主食生产工业化,开发生产多品种、多档次的粮食制品,不断满足食品生产和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玉米深加工重点发展变性淀粉、食用糖(醇)、有机酸及生物发酵制品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瞄准“西王”、“阜丰”、“菱花”、长春“大成”“等驰名品牌,充分发挥我省玉米深加工在产业层次、规模、效益、产业链、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加大玉米深加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应用,进一步提高玉米加工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骨干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和到小麦、玉米主产区建设生产基地,扩大规模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效益。严格控制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初加工新上或扩建项目,淘汰落后产能。
2、食用植物油加工业。重点发展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调和油等,积极开发核桃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麦胚油和食用专用油等新品种。瞄准新加坡益海嘉里“金龙鱼”、中粮“福临门”等驰名品牌,充分发挥花生、玉米胚芽(玉米加工副产品)区域资源和食用植物油加工比较优势,加大创新力度,提升品牌价值,适度扩大生产能力,增加花色品种,提高精制油、食品专用油和小包装产品的比重,扩大省外市场。充分利用我省大豆饼粕、花生饼粕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豆浓缩蛋白、组织蛋白、专用分离蛋白、蛋白活性肽及大豆改性蛋白、蛋白粉、蛋白活性肽、低聚糖、食用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拓宽花生饼粕开发利用领域,提高合理利用水平。适当控制食用植物油生产总规模,严格控制新上或扩建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鼓励重点龙头企业走出省门,到食用油原料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争创国内一流品牌。
(三)规范一批。重点规范发展乳制品制造业、酒类制造业。
1、乳制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发酵乳和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积极发展婴幼儿乳粉、脱脂乳粉、乳清粉、乳蛋白、中老年奶粉及特殊群体需要的奶粉等多风味高附加值的乳制品。瞄准瑞士“雀巢”、法国“达能”、内蒙“伊利”等驰名品牌,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加快由“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饲养模式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饲养模式转变,走生态、高效发展养殖道路。积极推广应用良种繁育、优质饲料开发、奶牛饲养和LHT乳糖水解、乳铁蛋白无菌添加等先进技术,稳定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和单产水平。全面推广机械化挤奶和“自建基地+合作基地(专业合作社)”养殖模式,配置先进的检测设备仪器,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冷链运输、储存能力及检测水平,确保乳品质量安全。鼓励骨干龙头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培育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乳品产业集中度。严格执行乳品行业准入政策,严格控制新建项目,淘汰部分产能低、能耗大、技术落后的企业,改变我省乳品企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的局面。支持骨干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提升品牌知名度,争创国内一流企业。
2、酒类制造业。重点发展发展白酒、啤酒、葡萄酒,适当扩大黄酒生产,积极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果酒和营养保健酒。白酒行业重点发展芝麻香型、浓香型等纯粮固态发酵优质白酒和性价比高的“民酒”。瞄准四川“五粮液”、江苏“洋河”等国内白酒行业驰名品牌,加强白酒技术基础研究,创新香型融合,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打造提升具有山东特色的芝麻香型、低度浓香型两大系列品牌,开发适合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新型白酒。支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逐步改变传统手工操作模式,进一步提升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适当控制白酒生产总量,严格执行白酒行业准入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龙头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创新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争创全国知名品牌,提高省外市场占有率。
啤酒行业重点扩大鲜啤、纯生啤的生产规模,开发特色啤酒。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啤酒的风味稳定性和新鲜度。支持青岛啤酒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快兼并重组和海外布局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葡萄酒行业重点抓好原料基地建设,大力推行规模化、机械化作业和“自营基地+合同型基地”模式,保证酿酒葡萄原料的品质和供应量。重点发展全汁发酵干型中高档葡萄酒、酒庄酒,积极开发特种葡萄酒新品种,实施高、中、低协同推进的发展思路。支持张裕集团在巩固国内葡萄酒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打造世界一流的葡萄种植示范区和酿酒、旅游文化产业链。鼓励等骨干企业发展有特色、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葡萄酒庄,促进葡萄种植、加工、旅游消费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到省外、国外酿酒葡萄主产区建设生产基地(酒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能力,扩大省外市场。
(四)壮大一批。加快发展壮大骨干食品企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加工基地)。
水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壮大好当家、泰祥、京鲁渔业、东方海洋、亿路发、美佳、石岛广信等骨干企业,威海、烟台、青岛、日照海洋水产品及微山湖、东平湖淡水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焙烤及方便食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壮大青食、青援、鼎福和泰祥、惠发、佳世博、秦老太等骨干企业,沂水等焙烤食品及荣成、诸城等冷冻调理食品产业集群。
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重点发展壮大金锣、诸城外贸、得利斯、龙大食品、风祥、九联、山东六和等骨干企业,诸城、临沂、阳谷等畜禽肉类加工产业集群。
果蔬加工及饮料制造业重点发展壮大安德利、中鲁、巨鑫源、万福、华光、安丘外贸等果蔬产品出口骨干企业,烟威果蔬汁、曹县芦笋、平邑果蔬罐、金乡大蒜加工、临沂干燥蔬菜和潍坊(安丘、寿光)蔬菜加工产业集群。
粮食加工业重点发展壮大小麦粉、玉米深加工骨干企业和加工基地。小麦加工重点发展壮大民天、发达、半球、利生、永乐、泰裕、风筝等骨干企业和济宁、菏泽、德州、聊城等小麦主产区加工基地。玉米深加工重点发展壮大西王、保龄宝、福田、鲁洲、菱花、雪花等骨干企业和邹平、禹城、沂水、济宁等玉米深加工基地。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重点发展壮大西王、鲁花、三星、渤海、龙大、长生、香驰等骨干企业,西王玉米油、鲁花花生油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重点抓好邹平玉米油、莱阳花生油、博兴及日照大豆油加工基地。
乳制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壮大得益、圣元、佳宝、亚奥特等骨干企业。
酒类制造业重点发展壮大景芝、扳倒井、泰山、古贝春、兰陵、趵突泉、花冠、孔府家、景阳冈等白酒企业,青岛啤酒、克利策等啤酒企业,张裕、威龙、长城、华东等葡萄酒企业。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行业数据信息库和运行监测制度。建立由行业协会管理的食品行业数据信息平台,汇总、发布行业统计数据、产业政策、诉求建议等行业信息资源。完善食品行业运行监测制度,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做好食品行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
(二)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创新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支持有条件的食品专业检测机构和食品企业创建国家级公共检测平台,提升行业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落实食品安全的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诚信体系、预警机制和追溯、召回制度,支持企业联合建立行业自律和约束机制。
(三)建立食品产业技术联盟。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是技术后盾和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建设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组成的食品产业技术联盟,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确定食品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共同研发食品产业共性、关键性等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全省食品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鼓励省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国际研发机构组成技术联盟,利用资源互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四)营造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推动食品产业向园区聚集,促进食品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原料生产基地,推动食品原料基地建设走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鼓励和支持食品企业自建、联建或专业合作社建立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对食品产业技术联盟、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行业信息、技术联盟、产品检测、统计和运行监测)等公益性领域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对种植、养殖食品原料专用良种的引进、研发、繁育、推广的补助。按规定对食品加工副产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给予税费减免。
(五)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食品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规划编制、咨询评估、信息发布、行业自律等方面为企业做好服务、为政府当好参谋。省食品工业协会参与本方案的实施,以及中期和终期评估,做好行业数据信息库建设管理和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抓好企业食品安全和诚信体系建设。
责任编辑:张令可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