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播侵权“2.6亿罚单”案举行听
6月17日,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媒体在快播侵权案听...
-
【西瓜哥】
卖瓜筹学费 传递正能量
-
父亲节
爸爸,我爱您!
齐鲁老规矩征文:“借驴还马”厚道处事
来源:大众网 作者:三好学僧 2014-06-19 09:37:00
那个时候,春天少吃缺穿的家庭很多,邻居、对门互相借一瓢麦子、一碗白面、两三块钱是常有的事。现在看来,“借驴还马”有“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利益考量,也有“受人之助、感恩回报”的淳厚风尚,既与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约束有关,也与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密不可分。
我的家乡在鲁西北,村子距离县城十公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前,非常贫穷,乡亲们之间借钱借物、借农具工具的现象非常普遍,“借驴还马”的厚道之风也很浓厚,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那个时候,春天少吃缺穿的家庭很多,邻居、对门互相借一瓢麦子、一碗白面、两三块钱是常有的事。等麦收一过,有了新麦子,日子稍宽裕一点,就开始还欠还账了。大多数人能借少还多、借差还优。当时,对门的赵大叔家,有三个半大小子,日子过得紧巴。而我父亲在一家国营农场当技术员,有点微薄的工资补贴家用,日子略微好一点。赵大娘经常来我们家借东西,向来是“借驴还马”:原来借一碗白面,现在还的时候,碗上“堆起了尖”;原来借的是雏鸡下的蛋,个头小,现在还的是大个鸡蛋。我母亲总是推辞一番,然后才收下。也有现金的借与还,但那个时候不兴要利息,借的数额也小,还钱时,赵大娘总是给我带两个包子或者用小手绢包几个红枣、熟地瓜什么的,其中用意,现在看来,不言自明。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开,赵家的日子日渐富裕,孩子们都能独当一面,并逐步到村子其他地方盖房、成亲,两家之间的走动少了,但是情谊并没有消失,逢年过节还互相拜访,我外出工作以后,每次回去,赵大爷也总是招呼我去他家玩儿,和三兄弟喝一壶、聊一聊,如果不是当年来往时的厚道互让,我想今天不会这样亲切。
我知道“借驴还马”这个说法,还是在我们家盖房的那一年。1980年,我已经读高一。这年春天,我们家因为盖新房,向同村马大叔家借了一口袋麦子。麦收过后,要还人家。我父亲用簸箕把麦子扬了又扬,扬净尘土杂物,然后晒了又晒,干干爽爽。我帮着父亲把麦子装进口袋,然后是过秤,当时借了马家80斤,我们也秤装了80斤。过完秤,只见父亲又舀了两飘麦粒放进口袋里。我说:“不是够80斤了么?”父亲说:“借了80斤,不能可丁可卯地还人家80斤,一定要多一点儿,这叫借驴还马。”我说:“添一瓢不就行了吗,咋还要添两瓢呢?”父亲说:“人家借给咱的是陈麦子,干透了,出面多;咱是新麦子,咋晒也还是水分大,多添一瓢,人家才不吃亏。”当时,马在农村被称作“大牲口”,驴虽然也吃苦耐劳,但不是“大牲口”,我一下子明白了“借驴还马”的含义。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借驴还马”,他说:“老一辈都是这么兴下来的,别人也都是这么办的。”后来我发现,村里的乡亲们,大多数确实如此。谁借了钱,过年的时候还不上,就到债主家里解释解释,表示绝不赖账的态度,而债主也多数并不催要。当然,也有极少数“借马还驴”甚至有借无还的人,但迟早会臭了名声,最后落得个谁也不愿意和他打交道,甚至连累自己的儿子找不到对象,这也从反面证明,“借驴还马”更厚道、更长久。
现在看来,“借驴还马”有“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利益考量,也有“受人之助、感恩回报”的淳厚风尚,既与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约束有关,也与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密不可分。
面对某些老赖拒不还欠的严峻现实,面对某些受助者反诬助人者的无德行为,今天仍有必要坚守“借驴还马”的厚德传统,弘扬“与宜多、取宜少”的处事原则。(文/三好学僧)
责任编辑:张元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