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禁供鱼翅燕窝如何令行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
-
山东不明飞行物 多个不明物体犹
据网友观测,山东天空出现多个不明飞行物,画面中,两个...
-
湖北确认嫖娼视频当事人为高院
自7日起,网上开始流传一段视频《网爆湖北法院院长张军...
保存完好的章丘“茂李”李氏宗祠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 2014-01-06 09:26:00
最能体现李聃“老子”思想文化内涵的是宗祠两边的匾额,东拱门匾额刻“柱史遗迹”、“迪维前光”。显然,李氏宗祠的修建者李氏族人对“周柱史”、“汉楼船”等都十分熟悉,整个建筑内涵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也仿效了函谷关匾额的深邃内涵,十分有意义。宗祠现为茂李小学,过厅、拱门、后堂、卧龙石均保存完好。
李姓是中国的大姓,占人口的7.9%。章丘有十一“李”,其中绣惠“茂李”乃大家望族。至今,李氏宗祠保存完好,是章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家族祠堂。整体建筑体现了北方家族祠堂的建筑风格,又隐含着“老子”吴楚文化的内涵。
李氏祠堂现貌。 (资料片)
龙爪槐。 (资料片)
“迪维前光”匾额。
李姓是中国的大姓,占人口的7.9%。章丘有十一“李”,其中绣惠“茂李”乃大家望族。至今,李氏宗祠保存完好,是章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家族祠堂。整体建筑体现了北方家族祠堂的建筑风格,又隐含着“老子”吴楚文化的内涵。
文/片 翟伯成
李氏家族 系章丘望族
追溯历史,李氏家族作为章丘的望族,历来在章丘志书上多有记载。据1931年修《李氏族谱》记载:早在元末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李氏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这要比明洪武年间开始的第一次大移民早30多年。这就是说,早在元代,河北的枣强就已经成为移民迁出地了。到了三世祖秉礼公亨鲁,少年时与明太祖为布衣交,幼读儒书,品端学粹。洪武二年,特旨征授左正言,浩授谏议大夫,封赠二代。时近至尊,枢密军机,均得参赞。后殁于官,诏遣御前大臣抚柩归里,葬于祖莹西。清咸丰初年(1855年左右),创建宗祠,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了。
李氏祖墓占地26官亩(约1.73万平方米),遍植柏、柿、青桐、海棠,取“百世同堂”之意。祖墓旧址现仍保存有李氏一世祖净渊公神道碑一座。
祖墓东南为李氏宗祠,占地约2000平方米,分前后院。据《李氏族谱·宗祠记》记载:宗祠前有大影壁,左右各有木栅便门。门上有横匾,左“木本”,右题“水源”。过影壁西侧有大青石,平坦如床,人呼为“卧龙榻”。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微时在此牧牛,夏日尝偃卧其上,枕杆仰卧,舒布四肢,如“天”字之形。朱元璋登九五后,石突绽一角如蟠龙婉蜒,远近来观,叹为奇异,因共呼为“卧龙榻”。石上原刻有“卧龙榻”三字及诗二首,其一曰:
补大遗剩饱风尘,流落簧偎獭水滨。
光武钓台休艳羡,牧人下榻有前因。
另一首曰:
弄笛归来戴月明,脱蓑堰息像‘天’形。
人龙飞舞石龙现,霖雨苍生颂太平。
李氏家族与老子为一脉
李氏宗祠5间,均带抱厦门,门窗上有吉祥雕花;青砖黑瓦、飞檐翘脊。在正门上方悬挂“李氏先祠”匾,过大门有甬路直接过厅。过厅面阔12.5米,进深8.5米,高6米,前后门相通。过厅前植苍松翠柏,两边各有拱门与后院相通。在大殿的前面左右两侧各有一棵高大松树,让整座建筑显得古朴肃穆。
最能体现李聃“老子”思想文化内涵的是宗祠两边的匾额,东拱门匾额刻“柱史遗迹”、“迪维前光”。柱史就是“柱下史”的简称。有多个含义,一般指侍郎等朝官。有时指御史,特别是汉以后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如唐朝严维的《剡中赠张卿侍御》诗:“早列月卿位,新参柱史班。”唐韩翃《送李侍御赴徐州行营》诗:“少年兼柱史,东至旧徐州。”但这里柱史是指老子。“柱史遗迹”、“迪维前光”,就是说李氏家族与李聃“老子”为一脉,老子的思想希望李氏后昆继续发扬光大。
仿效函谷关匾额内涵
西拱门匾额刻“世德作求”、“紫满函关”,也引用了历史典故,即东来紫气满函关。“紫”指紫气东来,“函关”指函谷关,在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在屏障中原的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传说老子化胡西去流沙道,经此关前,关吏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同“紫气东来”。老子在此为尹喜作《道德经》五千言,从此德行天下。秦王赢政曾雄居此关,横扫六国,完成华夏统一大业。秦时的函谷关已湮圮,如今所保留的是河南函谷关。为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朴主持建造,杨朴有功,封将梁侯。描写函谷关的著名对联有:
胜迹漫寻周柱史,
雄关重睹汉楼船。
显然,李氏宗祠的修建者李氏族人对“周柱史”、“汉楼船”等都十分熟悉,整个建筑内涵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也仿效了函谷关匾额的深邃内涵,十分有意义。
两拱门内俱有龙爪槐,枝干盘屈,宛如虬龙。传说朱元璋在茂李放牛时,端坐其上,对同伴们说“我坐龙墩了。”其他孩童欲上却怎么也做不上去。1982年,该龙爪槐被济南市林业局确认为济南市龙爪槐之冠。
在院北,后堂5间,正中悬“百世同堂”匾。堂内供奉祖先木主。堂后墙及两山均竖立屏,书历代昭穆名讳。厅堂东山有便门通守祠役住所。并有向北后门可达祖墓,每逢祀事,往来便利。宗祠现为茂李小学,过厅、拱门、后堂、卧龙石均保存完好。
责任编辑:李鸿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