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杨霄
责任编辑:李春勇
在中国抗癌协会的专业队伍中,有一位深耕中医肿瘤领域 36 年的资深专家——成华东区医院马长春主任。他不仅是 “国医楷模” 称号获得者,更是成华东区医院中医肿瘤科特聘专家及抗癌专家组成员,用半生坚守诠释着中医治瘤的深厚底蕴。
出身于中医世家的马长春主任,自幼便在药香与医典中成长。《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医籍是他的案头常客,少年时的反复研读,为他打下了扎实的中医理论根基。后来,他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系统的院校教育让他在传承家学的基础上,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36 年来,他始终扎根临床,将古籍智慧与现代病例结合,一步步探索出中医治瘤的独特路径。
“治病必求于本” 是马长春主任坚守的核心准则。他尤为注重 “两本思想”—— 补肾以固先天之本,健脾胃以培后天之源。在他看来,肿瘤的发生发展与人体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先天肾精不足、后天脾胃失养,都会让邪气有机可乘。因此,他的治疗从不局限于 “消瘤” 本身,而是从调理全身机能入手,通过扶正来祛邪,让身体自主对抗肿瘤。
在成华东区医院肿瘤科的诊室里,马主任常说:“对待肿瘤病人,要怀揣三颗心 —— 热心、关心、耐心。” 他视病人如亲人,问诊时总会细致询问病情细节,哪怕是患者随口提及的细微不适,也会记在心上。这种共情与严谨,让许多初次就诊的患者放下焦虑,愿意将生命健康托付于他。
深耕临床多年,马长春主任精研各类中医治瘤经典古方,并结合“中医抗癌消瘤疗法”,逐渐形成了以痰瘀论治肿瘤的独特治疗体系。他认为,肿瘤的形成多与 “痰浊”“瘀血” 相关,二者相互胶结,阻滞经络气血,日久便成肿块。因此,他的治疗常以化痰逐瘀为核心,同时兼顾扶正,让攻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临床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及家属好评。
曾有一位肺肿瘤术后转移的患者,在经历多次治疗后,出现了胸闷气短、咳嗽不止、身体消瘦等症状,且伴有胸腔积液,西医建议的后续治疗让患者因恐惧副作用而犹豫。经人介绍,患者来到成华东区医院找到马长春主任。
接诊后,马主任通过望闻问切,发现患者舌体紫暗、苔腻,脉象沉涩,结合症状判断为 “痰瘀互结、正气亏虚”。他遵循 “两本思想”,以健脾胃补后天、补肾气固先天为基础,同时运用化痰逐瘀的古方加减,配合 “中医抗癌消瘤疗法” 中的特色外治手段。治疗过程中,他根据患者每周的恢复情况调整药方,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鼓励其保持积极心态。
一个月后,患者的咳嗽明显减轻,胸闷感缓解,胸腔积液逐渐吸收,体重也开始稳步回升。三个月后,患者已能自主散步,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家属感慨道:“马主任不仅治好了病,更给了我们全家活下去的信心。”
(马长春接受四川电视台峨眉电影频道采访)
这样的案例在马长春主任的从医经历中并不少见。他擅长运用中医 “四诊八纲” 原则,针对同病异证的特点精准施治。他常说:“肿瘤如同同一株野草,长在不同的土壤里,表现出的形态也会不同。人的体质有表里、阴阳、虚实、寒热之分,治疗方案必须因人而异。”
作为抗癌专家组成员,马长春主任始终践行 “上医治未病” 的理念。他认为,治肿瘤不能只盯着病灶,更要从整体上改善身体内环境,“消除肿瘤的同时预防新生,才是治疗的根本”。这种理念也融入了他对患者的健康指导中,从饮食调理到情志疏导,他总会倾囊相授,帮助患者建立对抗肿瘤的整体防线。
如今,在成华东区医院的诊室里,马长春主任依然保持着每周满诊的节奏。他的案头整齐摆放着《伤寒论》等经典医籍,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他对中医治瘤的执着。这位 “国医楷模” 用 36 年的坚守证明:中医不仅能为肿瘤患者缓解痛苦,更能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
【声明:本内容转载于网络,不属于本网观点。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文中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初审编辑:杨霄
责任编辑:李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