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爱妮教授解析:腹膜外剖宫产为何能“术后6小时就下床”?

2025-07-30 17:39:33 来源: 网络 作者:

  在传统剖宫产术后,产妇常需卧床12-24小时,伴随切口剧痛、肠胀气等问题;而腹膜外剖宫产术却能让产妇在术后6小时内自主下床活动,这一颠覆性差异的背后,是卢爱妮教授团队对手术路径的革命性优化。作为我国腹膜外剖宫产技术的领军人物,卢爱妮教授从解剖学创新到临床实践,揭开了这项技术“快速康复”的医学密码。

  一、解剖学突破:绕开腹膜,直击子宫下段

  腹膜是覆盖腹腔内脏器的一层薄而透明的浆膜,传统剖宫产需切开腹膜进入腹腔,再分离膀胱与子宫的粘连,暴露子宫下段进行手术。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手术创伤,还可能因腹膜刺激引发术后疼痛、肠粘连等并发症。

  卢爱妮教授指出:“腹膜外剖宫产的核心创新在于‘绕道而行’。通过在膀胱与子宫之间的‘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处建立手术通道,医生无需切开腹膜,即可直接到达子宫下段完成胎儿娩出。这一路径巧妙利用了人体解剖结构的天然间隙,避免了腹膜的损伤。”

  由于腹膜富含神经末梢,对切割和牵拉极为敏感,避开腹膜操作可显著减少术后疼痛。据临床数据显示,腹膜外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较传统术式降低30%-50%,为早期下床活动提供了生理基础。

  二、创伤控制:从“大开大合”到“精准微创”

  传统剖宫产的“开腹-入腹-缝合”三步法,涉及多层组织(皮肤、皮下脂肪、筋膜、腹膜)的切开与缝合,而腹膜外剖宫产通过优化手术路径,将创伤范围缩小至“子宫下段+膀胱反折腹膜”的局部区域。

  卢爱妮教授解释:“腹膜外剖宫产的切口设计更‘精准’。我们通过横向切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仅需分离膀胱与子宫下段的少量粘连,即可暴露手术视野。这一过程避免了腹腔内脏器的暴露,减少了术中出血、感染风险,也降低了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的发生率。”

  此外,腹膜外剖宫产无需缝合腹膜层,仅需缝合子宫下段切口和膀胱反折腹膜,进一步缩短了手术时间(平均缩短10-15分钟),减少了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为术后快速苏醒和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术后管理:疼痛减半,恢复提速的“多米诺效应”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深静脉血栓、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的关键措施。然而,传统剖宫产患者常因疼痛、乏力等不适,需卧床24小时以上才能尝试活动。腹膜外剖宫产通过“疼痛减半”的直接效果,引发了术后恢复的“多米诺效应”。

  卢爱妮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腹膜外剖宫产患者术后6小时下床活动率达85%以上,而传统术式仅为30%-40%。早期活动促进了肠道蠕动,使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提前至12-18小时(传统术式需24-36小时),有效减少了肠胀气、便秘等不适;同时,活动促进了血液循环,降低了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此外,腹膜外剖宫产对腹膜的“零损伤”也减少了术后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利于免疫功能的快速恢复。患者术后发热、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住院时间平均缩短1-2天,既减轻了经济负担,也提升了就医体验。

  四、技术适应症与未来展望

  尽管腹膜外剖宫产优势显著,但卢爱妮教授强调:“该术式并非适用于所有产妇。它更适用于胎头已入盆、子宫下段形成良好、无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等并发症的孕妇。对于急诊剖宫产、胎儿窘迫或子宫下段拉伸不良的情况,传统术式仍是更安全的选择。”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膜外剖宫产正与腹腔镜、机器人辅助等新技术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手术路径和操作精度。卢爱妮教授团队正在探索“单孔腹膜外剖宫产”技术,通过脐部单一切口完成手术,实现“无瘢痕”的生育体验。

  从“切开腹膜”到“绕道而行”,腹膜外剖宫产术的革新不仅是手术路径的优化,更是“以患者为中心”医疗理念的生动实践。卢爱妮教授团队用“精准”与“微创”重新定义分娩体验,让更多产妇在迎接新生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医学的温度与力量。正如卢教授所言:“最好的技术,是让患者忘记技术的存在,只记住生命的喜悦。

  【声明:本内容转载于网络,不属于本网观点。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文中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初审编辑:牛卓倩

责任编辑:李春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