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云一儿童医院儿科专家马碧昌主任带你科学认识儿童发育问题

2025-07-14 15:48:36 来源: 网络 作者:

  孩子长得比同龄人矮半个头、上课总是坐不住、说话比别的孩子晚……这些看似“小问题”,可能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发出的健康信号。昆明云一儿童医院门诊主任、有着30余年儿科临床经验的马碧昌副主任医师,结合多年诊疗实践,为家长科普儿童常见发育行为问题的识别与应对,帮孩子避开成长“绊脚石”。

  这些信号,可能是孩子在“求助”

  儿童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身高体重、语言认知、行为社交等多个维度。马碧昌副主任医师提醒,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需提高警惕:

  ?生长发育迟缓:3岁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厘米,或明显矮于同龄孩子平均水平(可参考儿童生长曲线),可能是矮小症的表现;若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如乳房发育、睾丸增大),需警惕性早熟,这可能影响最终成年身高。

  ?行为注意力问题:孩子经常上课走神、写作业拖拉、小动作不停,甚至影响课堂纪律,可能是多动症的信号;而频繁眨眼、清嗓子、耸肩等无法自控的小动作,需排查抽动症,这类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交。

  ?社交与语言障碍:两岁多还不会说简单词语、不愿与人对视、对他人呼唤无反应,或沉迷于重复性行为(如反复排列玩具),可能与自闭症谱系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相关,这类问题的干预黄金期在6岁前,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科学应对:别凭“经验”判断,专业评估是关键

  “很多家长容易陷入误区,觉得‘孩子大了自然会好’,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马碧昌副主任医师强调,儿童发育行为问题的成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神经发育等多种因素相关,必须通过专业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以矮小症为例,不少家长认为“父母高,孩子就一定高”,但实际上,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也会导致孩子长不高,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终身身高遗憾。而多动症与“调皮”的区别,更需要通过注意力测试、行为量表评估等专业手段来区分,避免误判或忽视。

  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协作单位特需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儿科联合诊疗中心特邀专家,马碧昌副主任医师在30余年临床中,始终坚持“个体化评估+综合干预”的原则:结合孩子的生长发育史、家庭环境、检查数据(如骨龄检测、激素水平测定等),制定包括药物治疗、行为训练、家庭指导在内的综合方案。

  家长怎么做?早发现、早干预是核心

  马碧昌副主任医师建议,家长可以从这几点入手,守护孩子的发育健康:

  1.定期监测生长发育:记录孩子的身高、体重变化,对照儿童生长标准表,发现明显偏离及时就医;3-6岁每年进行一次发育筛查,重点关注语言、社交能力。

  2.避免“标签化”孩子:不要轻易说“孩子笨”“故意捣蛋”,若发现问题,先寻求专业医生评估,避免因误解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3.创造支持性环境: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均衡饮食(避免挑食影响营养吸收),多陪伴孩子进行互动游戏,减少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的时间,这些都能为儿童发育提供良好基础。

  儿童发育行为问题要早干预,不要错过黄金干预期。如果您的孩子正面临相关困扰,不妨寻求专业儿科医生的帮助。像昆明云一儿童医院马碧昌副主任医师这样深耕领域30余年的专家,能凭借丰富经验为孩子制定精准方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正确的引导下,健康、自信地成长。

  【声明:本内容转载于网络,不属于本网观点。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文中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初审编辑:杨霄

责任编辑:李春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