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牛卓倩
责任编辑:李春勇
阳光明媚的初夏,外出露营踏青成为了许多家庭亲近自然的首选。然而,看似美好的户外之行,却可能隐藏致命危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私信删除
近日,一则新闻引发热议——文中说到“一女子带孩子出门踏青,没想到差点要了她的命”。据悉,该女子在出游后突发高烧,且持续不退。紧急就医时,已出现感染性休克前期症状,心肝等多器官功能受损。医生在检查中发现,她的肩背部有典型的焦痂,最终确诊为“恙虫病合并多器官损害”。
那么,究竟什么是恙虫病?为何它如此危险?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卢涛为大家详细科普。
草丛中的“隐形杀手”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一种由恙虫病东方体感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它主要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私信删除
恙螨幼虫体型微小,肉眼几乎难以察觉,寄生前其体型为257×170微米,寄生后为510×343微米。常栖息于草地、灌木丛等野外环境。当人们在户外活动时,恙螨幼虫会趁机爬上人体,选择皮肤较薄、湿润且温暖的部位叮咬,如腋窝、腹股沟、腰部、脚踝等。由于田间劳作的农民、野外作业人员(如伐木工人、筑路工人、地质勘探人员等)、野外训练部队以及野外旅游者等,受恙螨侵袭机会较多,更容易发生感染。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私信删除
感染恙虫病后,患者通常会在叮咬5-20天(常为10-14天)出现症状。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包括发热、畏寒或寒战、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焦痂、溃疡、皮疹等特征性表现,若不及时治疗,恙虫病可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如支气管肺炎、脑炎或脑膜炎、中耳炎、腮腺炎、肝肾功能损害、心肌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者可致命。
如何预防恙虫病?
卢涛主任表示,要想预防恙虫病,主要需要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三方面下手。
消灭传染源:灭鼠。老鼠是恙虫病的主要储存宿主,用各种灭鼠器与药物,双管齐下。
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恙虫的生存环境。如改造环境,除去流行区野外、房屋周围的杂草,屋里屋外和场地都喷上杀虫剂,来避免各种节肢动物的侵袭。
保护易感人群:现在恙虫病疫苗还在实验研究阶段,我们可以先做好个人防护,无论是郊外工作,还是旅游踏青、露营等野外活动,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管口,衬衣扎入裤腰内,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降低恙螨爬上身体的机会。
②在衣领、袖口、裤脚和暴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来驱赶恙螨,降低被叮咬的风险。
③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较高的灌木等恙螨密集的地方长时间走动、坐卧。如果必须经过,可使用长棍等工具在前方探路,驱赶可能存在的恙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私信删除
④在离开草地等野外环境后,要及时拍打衣物,抖落可能附着的恙螨。尽快换衣洗澡,重点检查踝关节周围、腋窝、腰部等皮肤柔软处,查看是否有恙螨叮咬或焦痂形成。从事野外活动返家后,若出现恙虫病疑似症状,应立刻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活动史,以便医生准确诊断。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私信删除
卢涛主任提醒,春夏之际,气温升高,降雨增多,正是恙虫活跃的时期,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当我们在野外欣赏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个人防护,远离恙虫病的威胁。一旦被蚊虫叮咬后出现持续发热、焦痂、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希望大家都能在享受户外乐趣的同时,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声明:本内容转载于网络,不属于本网观点。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文中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初审编辑:牛卓倩
责任编辑:李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