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杨霄
责任编辑:李春勇
在武汉紫医堂,有一位青年医师凭借着对经典经方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运用,为患者带来新希望,他就是汉传中医弟子李昱昊医师。近期,李昱昊医师分享的一则经方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医案,在中医界引发广泛关注,彰显了传统中医智慧在现代医疗中的卓越成效。
患者剧痛求诊,病情棘手待解
今年 4 月中旬,55 岁男性患者因后腰胀痛多日求诊。自述受凉后突发剧痛,急诊使用 6542 注射液及口服止痛药仍未缓解。患者有常饮茶、久坐憋尿习惯,因疼痛中断 “气功” 练习。李昱昊医师刻诊发现患者面容痛苦,左侧后腰胀痛拒叩,伴轻微恶寒,无其他外感症状,饮食、大小便基本正常。结合舌脉(舌质淡红、舌尖偏红,苔白腻偏厚,双侧脉弦紧、来势急,右关动)及急诊彩超显示的左侧肾盂输尿管移行处 0.9×0.5cm 结石结果,开启复杂病症的治疗探索。
巧妙配伍用药,结石神奇消失
李昱昊医师依据《经方法钥》《脉经?张仲景脉法》等经典理论,针对输尿管结石患者复杂病症,精准判断后,将病症归为厥阴病,属太阴病中下焦虚寒为主、夹热的阴痞证,病因以水饮为主,食积气滞为辅。他制定温阳利水、清热通淋、化积利石原则,选用阳旦汤类方,以五苓散合猪苓汤为主方,加入鸡内金。方中泽泻、滑石清热利水,猪苓、茯苓利小便、通气机,白术与桂枝针对风寒表证及里位水饮,阿胶养血止血,鸡内金消磨结石。
患者服药效果立竿见影,当日疼痛大幅减轻,得以恢复 “气功” 练习。一周后疼痛消失,仅留腰胀。五月上旬复查,左侧原本 0.9×0.5cm 的结石消失,却发现右肾内有数个结石,最大达 0.4×0.4cm,与先前脉象右关动判断呼应,推测首次急诊彩超因专注疼痛侧而未发现右侧结石。面对新情况,李昱昊医师建议继续服药治疗。
传承医术解胃患,坚守医德保药效
在日常诊疗中,李昱昊医生积极践行中医传承。面对一位长期受慢性胃炎折磨的患者,初诊时,患者胃脘胀满疼痛、嗳气、食欲差、便溏、面色萎黄、精神不佳。李昱昊医生经详细询问饮食、生活习惯及病史,结合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象弦细无力,依 “藏象辨证” 体系,精准判断为脾胃虚弱兼寒热错杂证。他以《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方中半夏、干姜散寒降逆,黄芩、黄连清热燥湿,人参等益气健脾。又依据现代药理,加入蒲公英抗炎消胃炎,添加白术增强健脾功能。患者按医嘱服药,第三剂时症状减轻,七剂后胃脘不适消失,食欲与大便恢复正常,精神焕然一新。此外,李昱昊坚守医德,拒绝药商回扣,亲赴产地考察选药,如去浙江磐安挑优质白术,力求发挥方剂最佳疗效 。
【结语】
李昱昊医师凭借对经方的深刻钻研与创新运用,为患者带来了切实的康复希望,在中医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且闪耀的足迹。他在结石与胃炎治疗案例中展现出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以及对传统中医的创新实践,不仅为同行树立了典范,也让大众真切领略到中医在现代医疗中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潜力。希望广大青年中医能以李昱昊为榜样,深入挖掘经方宝藏,为守护大众健康、推动中医事业蓬勃发展贡献磅礴力量。
【声明:本内容转载于网络,不属于本网观点。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文中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初审编辑:杨霄
责任编辑:李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