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挥标准作用 护航人体健康 ——《用于疾病治疗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要求》团体标准

2024-06-04 13:11:00 来源: 网络 作者:

  随着干细胞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其强大的旁分泌调节功能和多向分化潜能,正在逐步用于多种疾病的干预和治疗。究其原因,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分布在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它们具有异质性和属性安全、免疫原性较低、不会自成肿瘤等优点,此外,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规范的体外培养和严格检测,可回输到人体用来改善和解决多种健康问题。然而,如何“驯化”出具有针对不同症状的高效异质的间充质干细胞已经成为关键。

  间充质干细胞发育过程中具有程序性衰老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和增殖分化能力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因此,很容易理解为何新生儿人体组织(包括脐带、羊膜、胎盘等)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更为年轻或新生儿组织含有更多的年轻活力的间充质干细胞,与成年人人体组织(包括骨髓、脂肪、宫内膜、牙髓等)来源的BM-MSCs、AD-MSCs、EM-MSCs和DP-MSCs相比,这些年轻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间充质干细胞易受微观环境的影响,来自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糖尿病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常表现出较弱的增殖和分化能力。此外,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也会出现复制性衰老,当回输到人体后还会出现对体内环境不适应的情况:易被体内免疫细胞清除、易凋亡等问题。

  为了避免上述间充质干细胞带来的种种问题,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异质性,将其更有效地用于人体抗衰和不同疾病的治疗,急需制定用于疾病治疗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要求相关标准。

  标准化,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以用来治疗,甚至治愈人体许多系统的疾患。但在体外和体内的研究过程中碰到了诸多技术和科学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其一,由于国内外不管是大专院校、医疗机构,还是相关企业,都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和培养工艺制备间充质干细胞,导致间充质干细胞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没有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就会出现临床治疗效果的不一致,就不能形成行业内共识。其二,间充质干细胞要通过体外培养和传代,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体外培养不可避免地引起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的下降、复制性衰老增加和产生大量炎性因子,损伤周围细胞组织。其三,移植体内后,不良的间充质干细胞不易出血管,易调亡和易被吞噬,修复调节和功能整合能力明显减弱。其四,同样条件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不可能对不同的疾病都具有同样好的疗效,所以如何“驯化”出具有针对不同症状的高效间充质干细胞是关键。

  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标准主要包括DB32/T3544-2019临床级人体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质量控制管理规范、T/CSCB 0003-2021人间充质干细胞和T/SRA002-2019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检定标准,主要从间充质干细胞的采集、运输、接受、分离、培养、检测、冻存等各个环节的把控上作了简单描述。在细胞质量的检测方面,侧重传统的指标和细胞的一般性能。它们主要是依据国际细胞治疗学会2006年发布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三大鉴定标准。但此领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临床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需要建立监控间充质干细胞的更多指标才能获得高质量的间充质干细胞,才能保障它们在疾病治疗上的精准和高效。

  对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华研(深圳)再生医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协和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30余家国内知名机构共同起草了《用于疾病治疗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要求》团体标准。该标准主要注重间充质干细胞本身的质量,如细胞的大小、形态、性能、效力和衰老程度,不但给出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性质的定量检测指标,而且也给出了反应它们生物学效力的指标和参数,从而使间充质干细胞的质量标准能付诸实践。

  流程化,打造专业标准规范

  标准起草阶段,专门组织成立了标准制定工作组,由殷勤伟担任主要编写人,朱军、武兆刚、王宏伟、姬广聚等人担任成员,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收集国内相关标准、有关文献、有关实验数据等,征求三甲医院、医药企业、大专院校、研究单位等专家学者的意见或建议,并进行社会征询,查询2023年9月之前国内外的文献资料,等等。

  2023年11月2日,标准起草工作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进行立项公示,并由殷勤伟总体设计和起草《用于疾病治疗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要求》文本。

  2023年12月4日,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通过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就《用于疾病治疗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要求》面向全社会进行公开征求意见。同时,标准工作制定组在线下向行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检测部门、有关企业及专家学者进行定向征求意见。

  截至2024年1月5日,通过公开征求意见途径,共收到反馈意见0条。通过定向征求意见途径,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同济大学纳米医学研究院刘青研究员、南开大学免疫系杨荣存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等共征得反馈意见19条,其中采纳16条,未采纳3条。

  标准制定工作组根据征得的意见,对标准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形成送审稿。2024年1月24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线上专家评审会,对标准进行审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科主任谭季春教授、主任袁正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姜尔烈主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王征旭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沈龙祥副主任医师,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孙中生研究员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高昂研究员等行业专家受邀担任评审专家,对标准提出30多条意见。

  会后,标准制定工作组根据会上专家提出的各项意见,结合标准实际编制情况,对标准文本进行再次修改与完善,形成报批稿,于2024年3月提交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报批,申请发布。

  权威性,先进技术作支撑

  该标准起草工作立项之前,起草单位已经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研究和指标检测,申请了有关的国内外知识产权,提出了赋能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概念。于2019年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刊发了《生产用于疾病治疗的赋能间充质干细胞》15页的学术长文,在国际上提出了全面而严格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控制的新标准,包括间充质干细胞17个方面的100多项质量检测标准,同年率先发布了企业标准,为生产大规模的可用于疾病治疗的间充质干细胞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保障。在2020年新冠疫情伊始,他们获得武汉抗疫指挥部的批准,用赋能的间充质干细胞治愈了8例在使用ECMO的新冠病毒感染危重患者。总之,此项目为解决用于疾病治疗的间充质干细胞生产中的诸多问题给出了原创性解决良方,从而被多家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单位和企业使用。

  该标准规定了用于疾病治疗的人体间充质干细胞的关键生物学性质、生物效力、安全性、标签、包装、储存、运输、检测报告的要求,界定了是否是优质间充质干细胞的指标,给出了鉴定间充质干细胞有无复制性衰老的基本参数,提供了用于特定适应症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质量要求,适用于疾病治疗的人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制品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

  该标准能够满足企业对标准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和规范性要求,为企业生产、政府监管和医院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提供了质量标准和实施规范,所给出的质量控制指标和参数都可以通过当下常用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操作来实现和完成,对行业内的痛点和难点给出了标准答案,各项指标和参数可检可比。

  高效益,实际应用显价值

  当前,与间充质干细胞有关的基础研究、新药研制和临床应用已进入高速增长期,国内外都需要一个生产用于疾病治疗的MSCs的质量控制标准,以便更精准、更稳定、更可靠地控制所生产的间充质干细胞的性能和质量,为预防、治疗不同的人类疾患和美容抗衰提供大量的优质细胞和衍生品,为人民大众的健康长寿保驾护航。因此,该标准的预期效益十分可观。

  另外,通过行业大数据分析,到本世纪末之前,生物医药工程可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3以上,总价值有望超过30万亿美元。细胞治疗逐渐成为医疗行业的第四大支柱。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称,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医疗健康、食品消费、绿色低碳、生物安全等为优先发展的四大重点领域。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将成为未来大健康蓝海上的主力舰。

  对此,加快突破生物经济发展瓶颈、开展生物医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补齐底层技术、关键部件、共性基础技术和材料、基础软硬件等发展短板已成为未来的主攻方向。因此,建立各种细胞生产的技术标准刻不容缓,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也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为了保障标准实施的规范性,还需要对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技术和操作技能培训,建立可行而有效的检测体系,更需要教育医院和使用部门人员了解标准、宣传标准和正确使用标准,使实用的团体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在全国推广,促进细胞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

  总之,《用于疾病治疗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要求》团体标准的出现,不仅能为该领域的医疗服务提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失误,保障患者安全,同时,也能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医疗效率,还能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指导,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为监管部门评估和监督医疗服务提供保障,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科学规范的支撑。

  【声明:本内容转载于网络,不属于本网观点,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文中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不作选择参考。】

初审编辑:牛卓倩

责任编辑:朱学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