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苏培贞
大众网记者 苏培贞 聊城报道
“今年晚上八点,所有在家的党员,请来咱村党员活动室参加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学习会。”初夏时节,刚一走进山东省阳谷县阎楼镇关庄新村,就听到村党支部书记岳喜鹏用他独特的大嗓门,在大喇叭里下着通知。
关庄新村位于阳谷县城东13公里处,总人口2649人,党员88名,耕地3077.2亩,村民世代以种地为生。近年来,村庄“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不少土地被荒置,2021年时村里的账本上集体收入仅有12万元,被村民们称为“空壳村”。
穷则思变,岳喜鹏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立即召集全村党员连开几次会,他们白天外出学习,晚上集体研究,围绕如何让集体强起来、群众富起来各抒己见,很快大家的想法都聚焦到土地上,一致认为农村要发展,就必须要用好土地这个最大资源。
“第一关就是土地流转关”,岳喜鹏说。他选择外出村民、留守老人、荒置土地相对更多的勾庙自然村为试点,带领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一开始有的群众不理解,经常吃“闭门羹”,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岳喜鹏带着村干部坐在村民家的床头和小板凳上,和群众面对面算透经济账,并让党员带头流转,最终促成了勾庙村840亩土地整建制流转到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
土地流转后,如何让农民看到实惠?在关庄新村,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合作社在每年每亩给群众900元保底收入的同时,根据经营状况再给予每亩不低于100元的分红,不少参与流转的村民反映,“这可比自己种地既省心又划算多了”,激发了其他村群众自发流转的热情,合作社经营的土地很快突破了1460亩。
在村党总支推动下,合作社采取与未流转群众互换经营权的方式,将自营土地由“多块田”向“一块田”转变,更加便于大型农机作业和集中统一管理,提升了土地效益,不但为村民带来了更多利益分配,2022和2023连续两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跃升到了150多万元,昔日“空壳村”成功蝶变为典型示范村,岳喜鹏还被评为聊城市“走在前、开新局”榜样人物。
2023年,当地推行党建引领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行动,阳谷县选派821名金融副职、金融专员进镇村,根据各村实际需求,优化和开发“惠农贷”“强村贷”“粉条贷”等金融产品,帮助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破解规模种粮“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关庄新村抓住机遇,申请贴息贷款80万元,用于购买农资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坑塘改造等工程,夯实了持续加快发展的根基。
“让群众和村集体都受益,才是真正的过关”,岳喜鹏说。2024年,关庄新村合作社注册“农乐”商标,打通了特色农产品线下商超和线上平台销售渠道。在规模种植农作物的同时,不断增强增收新动能,投资11万元购置自动化香油加工设备一套,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6万余元的效益;延长产业链条,加工地瓜粉条,每年可为村集体再增加收入4万余元;新上黄骨鱼、鲈鱼订单养殖项目,预计年可增收15万元-20万元。
目前,关庄新村的经验已在阳谷县全面推广,全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土地促集体增收工作成效明显。2023年,358个行政村中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92个,100万元以上的30个。2024年第一季度,有36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已超20万元。(通讯员:徐道泉 商贺 刘逸飞)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苏培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