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新闻 > 高唐县

108种阵法演绎“竹马舞”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朱桂林 丁来刚 王冰   2013-03-22 09:02:00

  ◥“竹马舞”又称“跑竹马”,因为舞蹈道具竹马和动作而得名。高唐县“跑竹马”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元朝末年汉族群众相约一起杀鞑子(元朝黑暗统治者)的故事,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在高唐县鱼丘湖街道麻庄村,笔者见到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竹马”。竹马共有五匹,分别用白、黄、红、黑、棕等颜色的布料裱糊。竹马骨架为竹制,外面衬以不同颜色的布料,并刷有桐油(主要为防潮和虫咬)。马颈到头部置一竹竿,表演者用手握住竹竿,可将马头上下抖动如真马。马身中空,人能站在其中,表演时骑手可将马的前身和后身用带子栓在腰间。

  据麻庄村竹马舞表演队负责人麻海忠介绍,除白马由男子表演外,其余表演者皆为女性。上街表演时,表演者从马的中间钻出来,两只脚从马身下露出来,像人骑在马身上一般进行表演。表演人屈膝下蹲行走,以不露脚踝为主要标准,同时还要保证前进过程中竹马的平稳。

  竹马表演主要依靠阵型变化,因所有学习皆为口述,无任何文字记载,所以今天流传下来的阵型变化不多。高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姜洁介绍说:“清末民初,高唐县‘竹马舞’处于全盛时期,演出者可跑一百单八阵。由于年久失传,现在只能跑几十种阵法了。跑阵时,表演者“骑”在“马”上,按照古代战场上作战时的阵法变换线路舞蹈,时而平缓銮铃叮咚似行云流水,时而急促战鼓轰轰如万马奔腾。

  “竹马舞”是高唐群众农闲时娱乐的传统节目,颇受百姓欢迎。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其在高唐的延续却时兴时断。

  解放前麻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文艺村,该村的跑竹马以形式多样闻名,现年82岁的董士俊老人是“麻庄竹马舞”的主要传承人。据老人回忆,13岁时,他师从于麻庄老艺人麻树成,随后多次登台献艺,表演地点仅在麻庄及周边村庄,表演时间也只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两天,但是表演却一直没有间断过。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村里没有财力重新制作竹马,从此这项技艺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

  2008年,高唐县文广新局制定了5年保护计划,通过摸底调查、音像录制、资料整理、选拔培养年轻继承人等方式,对“竹马舞”进行全面系统地保护。董士俊、麻海忠等人也用近一个月的时间,重新制作了竹马,并在村里积极寻找传承人。截至目前,该村已有十多人学会了这项表演技艺,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2011年8月,“竹马舞”被列入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张元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