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新闻 > 东昌府区

东昌府区侯营镇:幸福生活"连连看"

来源:大众网   作者:李长振   2015-03-26 16:11:00

关键词:侯营镇 小农 农村社区建设 水位 机井

水城三月,春风拂面。侯营镇立足现实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集约建设、示范带动的原则,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工程成为惠及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让农民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农民的幸福生活大幕渐渐拉开。

  大众网聊城3月25日讯(记者李长振 通讯员刘颖 韩剑飞)水城三月,春风拂面。驱车出城区西行,沿着平坦的S316省道,看道路两侧绿油油的麦田无限生机,十几分钟便进入侯营镇。乡村硬化的生产道路,畅通的排灌沟渠,整洁的农村街道,休闲健身的文体小广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在早春里更添了一分热度。

  看环境:乡村旧貌换新颜

  记者行走在侯营镇大街小巷,发现乡村面貌变化很大:一字排开的房屋,一尘不染的乡村小路,美观大方的垃圾箱,连冬青也挺直了身板,到处都洋溢着生机。

  于营村村民张乐家说:"以前离家不远处有个20多米见方的池塘,家家户户都往那扔,沟里偶见死猫死狗,苍蝇蚊子可不少。夏天那味儿,路过都得捂着鼻走。"张乐家老伴接过话茬子:"后来有人填埋后盖了房子,垃圾没地扔了,不怕你笑话,垃圾只能装到化肥袋子里,晚上偷偷往庄稼地边的沟里倒。"

  变化是从去年开始的。侯营镇响应上级号召,大力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给农村垃圾找到了合适"归宿"。说起这大半年村庄环卫变化,张乐家打开了话匣子:"路硬化了,大街上、胡同里还配发了垃圾桶,街道边上隔几十米就有个大垃圾桶,垃圾车定时来拉走,穿黄马甲的保洁员上岗了,大伙卫生意识也提高了不少。"

  看生产:"小农水"派上大用场

  "原来的排水沟多年失修,淤积、堵塞严重,水位稍一低,水就流不过来。每年春灌就犯难,要么倒水,要么用机井……"张楼管区贾集村党支部书记杨宪智感慨万千。去年,"小农水"项目的实施,清挖了沟渠,硬化了生产路,修复了生产桥,全镇三分之一的农田基础设施得到高标准改造。

  "小农水"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简称,近年来,该镇积极响应上级相关政策,把"小农水"项目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解决了水到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真正把水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看生活:农民圆了"城市梦"

  "过去在村里住平房,灰尘多,路也不好走,现在住上了楼,绿化好、空气好,自来水、地暖一应俱全,咱也成了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在镇驻地西田庄新村,年前刚刚搬进新居的村民刘绪敏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以前在外打工,现在是家门口上下班,挣钱、顾家两不误。"提及现在的生活,刘绪敏喜上眉梢。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侯营镇立足现实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集约建设、示范带动的原则,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工程成为惠及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让农民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农民的幸福生活大幕渐渐拉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鸿杰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