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聊城2月20日讯(记者 李龙 通讯员杜宁) 2013年,在东昌府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注定是个里程碑!这一年,东昌府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5.07亿元,历史性突破25亿元大关,成为全市第1个突破25亿元大关的县市区,总量从2012年的第3位一跃成为全市第1位。企业规模不断膨胀,工业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45家、实缴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10家,其中天工工具上缴税金1.1亿元,成为我区首家年纳税过亿元企业,其亩均税收贡献率在全市名列第一。
这一年,东昌府区税收收入完成21.78亿元,总量跃居全市第1位,列全省第46名,比上年上升42个位次;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7%,居全市第1位,列全省第37名,比上年上升16个位次,税收收入总量和比重双双跨入全省前50!
这一年,东昌府区有3个办事处财政收入过亿元,所有乡镇的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提前两年完成市里要求三年内所有乡镇地方财政收入都要超过1000万元的目标。
东昌府区正如一匹骄健的骏马,在鲁西北大地上扬鬓奋蹄、纵横驰骋。面对的是既要爬坡、又要赶路的双重压力,面对工作任务重、硬事难事多,在极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缘何东昌府区却各项工作高歌猛进、取得显著成绩?
把握政策叠加区机遇,定位发展战略布局
在市委、市政府“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下,东昌府区奋力拼抢政策叠加区的重大机遇,积极做好“一区一圈一带”对接建设推进工作。我区将确定空间战略布局作为对接“一区一圈一带”建设的基础工作,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在空间发展上确定了“一城五区六带”的战略布局。“一城”,即突出中心城区的地位,着眼“双百大城市”建设,以完善中心城区功能为着力点,强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 “五区”,即建设形成北部商贸物流区、城中心商业区、西部仓储和重化工业区、南部行政文化新区、古城商贸文化旅游区五大功能区。“六带”,即突出产业特色,着力谋划打造机械电子、金属材料、商贸物流、运河文化、现代农业、葫芦特色文化六大产业隆起带。目前,已梳理优惠政策180余条,储备各类项目242个,项目总投资775亿元。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让“投资热土”更热
2013年,我区紧紧围绕全市“东融西借、跨越赶超”的决策部署,卓有成效地开展招商引资,集中力量抓投入、上项目,全区呈现出项目多、个头大、后劲足的良好发展势头。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正在紧张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不断涌现。全年共引进项目290个,计划总投资368.2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83个、10亿元以上项目9个,特别是成功引进了投资65亿元的华耀钛合金项目,标志着我区在招大引强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项目建设快速推进,7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0亿元,其中天开钨业特种合金、合创高端轴承保持架等24个项目均完成投资过亿元,中通核电装置、科顺机械配件等36个项目建成投产。两园区新增入园企业35家,总数达35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0亿元、利税43亿元,分别增长38%和40%。
“东昌速度”不断刷新, 城乡建设开创新局面
我区以群众路线为统领,征地拆迁工作的“东昌速度”不断刷新。2013年,按照加快建设“双百”大城市的战略部署,全力配合市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圆满完成了柳园路改造、二干路建设(南段)、花园路北伸等15个城建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任务。棚户区改造成为城市建设新亮点。启动了北关、豆营、唐庄等30个城中村及片区的搬迁工作,完成拆迁面积355万平方米,是我区历史上拆迁最快、面积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回迁安置区建设是我区高度重视的民心工程,截至目前,23个棚户区安置工程正在加快推进。统筹抓好村镇建设,新建梁水镇金域嘉园、沙镇阳光家园等农村社区23处,建设新居8500户,改造危房960户。小城镇建设稳妥推进。完成拆迁面积110万平方米,新建15万平方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建设农村新居8500户,改造危房960户,开工建设了郑家镇祥瑞花园等23个农村新型社区。土地保障机制更加健全,2013年全年完成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拆旧2560亩,复垦1542亩,为项目落地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