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研究课题项目

2025-09-22 09:12: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陈晓琳

  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ZXKT202526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健康需求也持续攀升,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也愈发得到重视,聊城市聚力建设国际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和文化优势,统筹推进,传承国粹,守正创新,课题经过调研,了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阐述建设中医药文化的意义,并从强化要素保障,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依托数字赋能,提升中医社会认可程度,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向智能化、便捷化;鼓励创新研发,促进中医药成果转化;强化文化自信,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康养文旅融合,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等方面,为聊城市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提供建议和参考,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建设注入活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聊城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聊城地处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域内交汇,水资源丰富,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聊城市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土质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茵陈、草决明、苍耳子、栝蒌、丝瓜络、大蓟、蒲公英、白茅、天花粉、香附、蛇床、地丁、王不留、北柴胡、桑白皮等多种中药材生长繁殖,产量较高。聊城市积极支持中草药种植,中草药种植面积稳中有进,中草药产值也不断增加,在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聊城市积极打造特色中医药产业,阿胶、灵芝、桑黄都是聊城出产的道地药材,引导特色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健全产业链条,延长中医药产业链条,发展中成药等加工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聊城市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也孕育了成无己等八大历史名医,中医药文化也世代传承,与时俱进。成无己经方流派不断传承,积极打造“国医亚圣成无己”中医药文化品牌,阿胶文化这一承载三千年的中医文化精髓在新时代也历久弥新、更加多元,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中医院等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医馆等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主体也加速兴起,中医药文化认可度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保障群众健康方面也发挥重要的作用。聊城市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打响区域品牌,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

  二、建设中医药文化的意义

  (一)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是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中医药文化代代相传,不断传承。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这也为我国中医药的传承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可以传承聊城中医药历史文化特色,进一步利用聊城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挖掘成无己等中医历史名人的历史贡献、理论研究和方剂等的文化遗产,进一步丰富中医药理论,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也有利于拓展更多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加强对中医药的纵深研究,并与现代文化和科技相结合,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增加注脚,增添活力。

  (二)有利于增进人们健康福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经典医籍相继问世,为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筑牢根基,中医体系逐步成型,并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千年,中医药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中医药独特的疗效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信赖。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健康医疗用户需求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服务供给模式也从“以医院为中心”向“以个体为中心”转变,中医药文化建设对保障人们健康方面所起作用也日益凸显,在和人民群众现代生活结合、融入和渗透等进程也加速推进,在老龄化趋势、慢性病等方面,中医药文化也有更加重要的表现,在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应对“亚健康”等亟需调理体质方面也受到更多人群的推崇。在新时代,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升级,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生活方式已发生转变,健康管理已经越发成为一种主动的、日常化的消费选择,这股融入行为与观念的健康潮流,正在发展成为新消费哲学,这也为中医药文化的推广和建设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方群策群力,使中医药文化回应人们的健康需求,并创造更的高的造诣和建树。

  (三)有利于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聊城市重视中医药事业,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守正创新,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为原则,构建“文化铸魂强根基、服务下沉惠民生、产业融合促发展”的中医药发展体系。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赋能产业发展为聊城增加亮点。聊城市茌平区建成成无己纪念馆,系统呈现成无己学术成就与中医药文化精髓,年均接待参观者5万余人次,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茌平名片”。冠县弘扬灵芝特色文化、创新灵芝特色产品,打造集研发、栽培、加工、培训和休闲养生、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灵芝文化园。东阿阿胶集团以阿胶产品为主,并开发主导产品涵盖中成药、保健品、生物药等6大产业门类,并建设延伸建设博览馆等,以多样化的产品不断渗入多元的消费领域,以阿胶文化的创新打造“出圈”的热点。中医药文化的建设使传统千年智慧与现代元素相邂逅,助力打造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以同心相连迸发出多彩的消费热点和场景。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聊城市虽然有丰富的中医药药材资源和历史中医文化底蕴,但在产业发展水平总体来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医药资源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创新能力薄弱,加工技术升级存在不足,在“药食同源”的观念下,畅销国内外的保健品、滋补品、药品等中医药产品数量不多。

  (二)科技支撑力量仍需提升。聊城市中医药文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培育了“东阿阿胶”等品牌,但也存在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品牌少等问题,“国医亚圣成无己”中医药文化品牌仍需进一步的挖掘和打造。中医药文化建设所需要的有关掌握生产技术、食品药品等的产品研发、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品牌打造和推广、市场营销等技能的人才支撑力度不足。

  四、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

  (一)强化要素保障,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政策支撑、搭建平台等,不断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投入,落实《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有关政策和行动,完善服务网络,加强人才供给,培育满足现代化转型的各类人才,整合政府、高校、医疗机构资源,夯实中医药文化建设“智力”根基。推广基层适宜中医药技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改善人们看中医的可及性、便利性和公平性,使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消费新理念和政策协同推进同频共振。支持中医药药材资源的种植,培育中医药企业,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以多样化和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宣传,不断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扩大聊城市的传播受众群体,吸引更多人群尤其是青年人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和关注,以更多可视、可见、可触及的案例和场景,增强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形成“学中医、用中医、信中医”的社会新风尚。

  (二)依托数字赋能,提升中医社会认可程度,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向智能化、便捷化。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中医药文化和现代医学技术更好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开发AI、大模型、生物技术等在诊断、治疗及中医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应用,以新技术新手段对传统中医药文化进行解读、阐释、量化和数字化等,建立新理论。丰富饮食调理和疾病治疗的中医服务模式,拓展中医大健康产业空间。聊城市深化“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打造“日间诊疗+夜间养生”服务场景,使人们对中医药、健康养生、传统文化、非遗技艺和产品等有更加鲜活的体验,进一步提升患者和社会信任度,使中医药文化以更开放、更青春、更惠民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点亮健康中国的有益实践。

  (三)鼓励创新研发,促进中医药成果转化。聊城市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设备升级的投入力度,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格局,将中医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更多的中医药制剂、膏方等产品。贴近群众实际,迎合健康养生热潮,传承艾灸、推拿、按摩、刮痧等传统技艺,推广耳穴压豆等特色中医疗法。开发中药养生茶饮,布局奶茶等即时茶饮赛道,打造中医健康调理和当代生活融合的“双向奔赴”。聊城市茌平区醉一斗酒业推出灵芝酒产品,拓展了酒类产品的功能属性与市场空间。华统面业在面条生产中添加山药成分,利用山药药食同源的特性,提升了面条的营养价值,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主食的需求,为传统面制品注入了中医药文化内涵。金号毛巾跨界计划研发保健枕产品,将中医药保健理念融入家纺产品设计,通过在枕芯中添加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药材成分,打造兼具日常使用与健康护理功能的家纺新品,丰富了产品品类。在鼓励本地企业创新的同时,也可以借鉴市场成功经验和案例,如元气森林推出的“元气自在水”系列,涵盖红豆薏米、红枣枸杞、绿豆等多个常见中式食材,畅销全国;盒马通过自研或与同仁堂等中医馆联合的方式,推出各类近20款养生水等养生饮品,鼓励中医药企业和知名的饮料公司、生鲜畅销公司、即时茶饮公司等合作,开发更多的畅销产品,以优势的中医药文化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加大创新力度,盘活阿胶等资源,丰富“阿胶+”等滋补产品形态,开发“阿胶奶茶”,让“中药奶茶”跟着“秋天第一杯奶茶”的热潮出圈,让红枣、桂圆等食材熬出的甜汤,进入年轻人的时令新选择,走进年轻消费群体,打造消费和经济热点。

  (四)强化文化自信,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在当今全球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独树一帜的存在,而中医更是文化构成中的重要篇章。通过深度挖掘地方中医药历史文化特色,将古老的中医药理论、经典方剂与现代健康需求结合起来,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抢抓养生消费经济,使中医在产业层面上经济效应的持续释放与快速攀升,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加工、中医诊疗构成的传统中医药产业链的经济增长。充分构建不同的消费场景,设立和开办更多中医药文化体验馆,组织健康讲座,传递中医药健康理念,使中医药与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相交相融。用好“东阿阿胶”“国医亚圣成无己”两张文化名片,深化学术研究、交流和探讨,激活传承创新 “内生动力”,设立“成无己经方流派传承工作室”,系统梳理和保护中医药文化资源,讲好中医药故事,扩大阿胶、桑黄、灵芝“聊城新三宝”品牌影响力。强化品牌培育,充分利用“聊·胜一筹!”区域公用品牌,引导企业厚植品牌意识,培育企业品牌,打造名牌产品,完善中医药文化的推广机制,拓展营销体系,打造标准化体系,提高公信力和信任感。

  (五)康养文旅融合,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聊城市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康养体验、文旅融合、产业带动,构建中医药康养特色旅游模式,打造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城市。2016年成无己纪念馆和国医楼在聊城市茌平区洪官屯镇卫生院建成,成为聊城市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技艺,挖掘成无己学术思想,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2025年2月洪官屯镇卫生院被评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东阿阿胶世界景区涵盖中国阿胶博物馆、东阿阿胶体验工厂、东阿药王山、毛驴博物馆、国际良种繁育中心、阿胶主题酒店等功能分区,被评为AAAA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聊城市应依托资源禀赋,推进医养结合和康养融合,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元素,与时俱进,以古朴、内涵的场景契合现代文旅新风尚的需求,进一步打造以中医药文化为延伸,建立更多的中医文化场景资源,开发具有健康调理、养生、保健和旅游等功能的载体和景点。借鉴外地有益思路,如杭州在药膳馆领域大胆创新,采用医师开方、药师配方、厨师烹饪“三师合一”的独特方式,将药材与食材巧妙搭配,“寓医于食”。这种“药膳养生”便在网络社交平台持续火爆,吸引年轻人养生打卡。聊城市茌平区以“海二八宴+贾寨镇中药材种植”为依托,种植丹参、金银花、杜仲等中药材,形成“种植—加工—体验”产业链,升级打造百草园研学基地,设置养生步道、文创产品展区,既传播了中医药文化,又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举办中医药文化活动,促进古老的中医智慧与现代打卡热潮巧妙融合,激发中医药文化在文旅、康养等层面经济效益的释放和不断增长,全力拓展中医消费的边界探索多元业态融合,释放中医药文化新活力,助力聊城打造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现代化健康城市。

初审编辑:迟晨

责任编辑:孙贵坤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