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侯晓
大众网记者 朱恩达 通讯员 孙文婧 聊城报道
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坚持政治立审、人才兴审、联动促审、科技强审,着力打造一支“能查、能说、能写”的“审计铁军”,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坚持政治立审,争做政治坚定的“排头兵”
茌平区牢牢把握审计机关政治属性,强化政治立审立场,加快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审计监督体系,争做政治坚定的“排头兵”。优化组织结构,畅通报告机制,提高运转效率。区委审计委领导在10余次一线调研后,指导成立区委审计办秘书股,搭建审计办向审计委请示报告“直通车”机制,保障审计委及审计办高效运转,推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聚焦改革发展要求,明确重点有的放矢,狠抓审计整改。审计委每年召开2次全体会议,聚焦重大改革事项,审议年度项目计划,把握审计工作要点,出台制度性文件10份,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落到实处。组织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等专题研究审计工作10余次,听取研究审计情况、重大问题报告等120余次。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第一时间逐一审签直报的30余个审计项目报告,对审计委员会议定事项、审计查出重大问题的督促整改等实行台账管理、动态跟踪,并纳入区委、区政府督查督办重点并压实审计整改责任。
坚持人才兴审,争做作风过硬的“模范兵”
茌平区为适应新形势下审计事业发展要求,持续巩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有效途径,扎实推进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争做作风过硬的“模范兵”。高标准严要求抓作风建设,不碰廉政高压线。
充分利用聊城市监狱、茌平区党员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展馆等资源优势,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通过组织参观党员教育展馆、听取服刑人员报告等方式,以案为鉴、以案说法、以案明纪,筑牢审计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时刻紧绷廉政之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强化正向激励,畅通人才引进、晋升渠道,优化审计干部年龄结构,锤炼专业化审计队伍。积极为人才“搭台铺路”,协调组织、编办、人社等部门畅通审计人才引进、职级晋升渠道,两年来累计为审计局增加8名事业编制,招录、选拔7名优秀人才充实审计队伍,提拔、晋升审计干部15人次。现茌平区审计队伍领导班子中80后骨干占比60%,45岁以下人员占比超75%,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25人,取得省计算机审计中级资格人员22人,入选全省审计人才库4人,高素质、专业化、作风硬的审计干部队伍已初步建成。
坚持联动促审,争做为民服务的“尖刀兵”
茌平区整合审计资源,加强各部门协同联动,深化与其他监督方式贯通协同,着力构建衔接顺畅、配合有效的“大监督”格局,争做为民服务的“尖刀兵”。加强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察监督的贯通协同,“三类监督”责任主体不断深化信息成果共享、问题线索移送、整改责任追究等联动机制,加强人才、技术、手段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切实发挥“1+1+1>3”协同监督效应。持续加强审计与各部门之间协调联动,审计与组织、人社部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会商,分行业、分领域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与编制、财政部门联合出台协调配合机制运行办法等,构建分工明确、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协作配合工作模式;在全省创新探索“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协同工作新路径,通过开展联合会商、联合执法增强了监督合力;与教育、卫生、住建、市场监管等主管部门畅通问题线索移送处理机制,形成审计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的工作闭环。探索整合全区审计力量,出台《关于建立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机制的实施意见》《社会审计机构动态管理办法》等制度,积极探索构建了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辅助、社会审计为补充的“三审协同”工作机制。
坚持科技强审,争做数字审计的“后备兵”
茌平区为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智能化高速发展需求,实现数字化智能技术赋能审计提质增效,推进审计事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迈进,争做数字审计“后备兵”。积极构建智慧审计模式,不断拓宽智慧审计的边界与深度,致力打造更加高效、智能、精准的审计监督体系。在投资审计中积极探索推进无人机、探地雷达、回弹仪等先进设备应用,有效补齐了传统审计方法在工程测量上的效率低、准确性较差等短板;在自然资源审计中充分利用ArcGIS技术、审计地理信息“一张图”等技术开展数据分析,通过审计动态监督与自然资源部门日常土地执法信息共享、有机结合,将苗头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2023年以来着重加强了数字审计建设,在全省第一批完成审计数据分析室的试点建设,配齐硬件设施、通讯网络、数据终端,为大数据研讨分析、集中作业提供了“新阵地”,进一步提升了大数据分析支撑能力。在全省唯一承接县级审计数字档案室建设试点任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数据处理挂接,深入总结建设经验,建成了集检索、分析、研究、评价于一体的智慧审计档案数据平台。
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侯晓